简介:目的:分析我院住院心血管病人死亡率趋势。方法:查阅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12年来在我科住院死亡病人的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年来住院病人总数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在269例死亡病例中。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P〈0.001);(3)在269例死亡病例中,以≥80岁年龄段死亡率最高(P〈0.001);(4)住院死亡率。以冠心病及夹层动脉瘤最高。分别达到5.78%,5.5%,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但冠心病的死亡率较之高血压、风心病、心脏病的显著增加(P〈0.001)。结论:12年来昆明地区心血管病人住院总数量上升.反映发病率增加,但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说明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成绩的显著。
简介: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流行趋势,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诊断为CHD的患儿共2415例为研究对象。统计CHD的每年检出率,构成类型和各年龄段构成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CHD的独立危险因素和独立保护因素。结果: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CHD检出率分别为19.42%、34.99%和45.59%,呈现明显的逐年升高趋势(P=0.018,0.107)。统计分析表明CHD的主要类型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分别占37.31%、30.97%和13.71%,居前三位。各年龄段间比较发现1岁以下各类型CHD占比均最高,1岁以上的各类型CHD患病率呈逐渐降低趋势;〈4岁的CHD患儿占CHD患儿的74.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是CHD的独立保护因素[OR=0.488,P=0.011],先兆流产史、父亲吸烟史和孕期室内装修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48~7.151,P〈0.05或〈0.01]。结论:近年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定期检查,针对父母情况和环境因素提早进行干预,可达到早期诊断及防治的目的。
简介:目的分析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趋势和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于海军总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共130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54例.根据是否出现透析相关的急性左心衰竭分为心衰组(30例)和对照组(100例).检测发生左心衰竭后不同时间点的CK-MB、cTnI、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总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检测院内和随访期间(出院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结果不同时间点心衰组的CK-MB和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衰组的CK-MB和cTnI缓慢上升达平台期,无明显峰值和下降趋势.不同时间点,心衰组和对照组的Scr和BU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衰组院内、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2个月的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衰组院内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期间的LVEF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衰组的总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vs.30%,77.8%vs.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K-MB和cTnI在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变化明显,与患者预后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养结合可持续发展因素进行探究,为提高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素质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内容包括养老机构的规模、人员配备、整体环境、生活服务、医疗服务、运行状况、养老机构存在问题等项目。本次调查由调查人员进行详细的现场讲解与说明各个调查项目的内容后,由被调查者亲自或是口头填写,填写完成后当场交予调查人员,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老年人医疗服务评价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两组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两组被调查者在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对两组被调查者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分比较,结果表明,“医养分离”养老机构中,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评价越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未婚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评价较差;随着费用的增加,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评价趋于好转。结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当今社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结论,针对现阶段的不足及制约因素使之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其可持续更好的发展。
简介:经中国微循环学会批准,中国科协和民政部备案,2013年12月15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李延峰教授担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并做了重要讲话: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类缓慢起病、病程进行性发展且缺乏有效治疗的疾病,其中以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和帕金森病最为常见。这类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是我国中老年人群最重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许多研究证实,微循环障碍可能是神经变性疾病非常重要的致病原因。近年来,转化医学越来越受医学界的重视,这一新的模式注重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的相互转化,微循环研究结果和神经变性疾病临床预防和治疗之间如何转化,也就成为神经变性病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重视微循环障碍与神经变性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可能为最终治愈此类疾病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