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乙肝前S1抗原(pre-S1)在几种常见乙肝模式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53例乙肝两对半不同模式的患者血清及50例全阴对照组血清,同步进行pre-S1及HBV-DNA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85.7%,HBV-DNA检出率为87.8%;在HBsAg(+)、HBcAb(+)、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53.9%,HBV-DNA检出率为49.4%;在HBsAg(+)、HBeAg(+)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78.3%,HBV—DNA检出率为80.0%;在HBsAg(+)、HBcAb(+)模式组,pro-S1检出率为28.6%,HBV—DNA检出率为24.5%;在HBsAg(+)、HBeAg(+)、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16.7%,HBV—DNA检出率为0.0%;在其他模式组,pre-S1和HBV-DNA检出率均为0.0%。结论:乙肝前S1抗原可作为HBV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标志。
简介: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第3代、第4代试剂与NAT的不同组合模式的比较,评价和探讨HIV核酸检测的意义,选择适合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HIV的检测模式。方法:采用第3代和第4代2种ELISA试剂与NAT(诺华单人份检测)平行检测无偿献血标本,初筛HIV阳性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结果:采用ELISA第3代试剂、NAT或(第3代试剂+NAT)组合检测,假阳性率均较低,而特异性均较高,假阳性率分别为0.01%、0、0,特异性分别为99.99%、100%、100%;而所有含ELISA第4代试剂的筛查模式其假阳性率均较高,而特异性均较低,与前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1种ELISA试剂或2种(3代+4代)联合检测模式,灵敏度均为87.50%,而NAT灵敏度为100%。ELISA试剂与NAT组合检测互补性相对较好}NAT在检出窗口期的HIV感染方面具有优势,其早期检测灵敏度优势可替代ELISA第4代试剂。结论:采用第3代ELISA试剂与NAT同时筛查HIV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降低经血源传播HIV的风险;同时减少假阳性,避免血液资源浪费。
简介:目的:了觧和掌握重复献血者的献血动态情况,评价现行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工作的效果,制订和调整新形势下的招募策略,为建立一支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决策参考。方法:2008年8月—2010年1月调查在本中心流动采血车献血3次以上2713名自愿无偿献血者的献血情况及检测结果,调查内容包括献血品种、献血量、献血次数及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等。结果:2713名重复献血者中,首次献全血200ml、400ml人次的比例分别为51.42%和48.58%;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400ml全血采集人次的比例逐渐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占献血总人次的66.37%;血小板捐献的人次也相应增加,但只占调查总人次的1.97%。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献血者(P〈0.01)。结论:重复献血者对无偿献血持有积极的动机;无偿献血知识认知度较高,反复献血行为积极;多次定期献血,血液的质量与安全得到保证。
简介:目的:通过对韶关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和分布结构情况的调查分析,为安全输血招募低危无偿献血者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利用本中心无偿献血者135732人份血液标本,标本先采用ELISA法检测梅毒指标,阳性标本再用TPPA试剂确认,同时比较不同年份、年龄、性别、婚姻、血型、献血次数、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上的感染率。结果:共检测无偿献血标本135732人次,经确证梅毒阳性1050人份,阳性率0.77%。阳性率逐年增高,从1998年占0.29%增加到2005年占1.15%,增加了将近4倍,高于其他城市〔2,3〕。女性梅毒阳性高于男性,男女比例1:1.52,与其他城市相反〔1〕。阳性率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献血次数、职业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梅毒阳性与阴性在ABO血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梅毒阳性与梅毒阴性者ALT、抗-HCV检验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韶关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明显逐年增长趋势,在实行全部无偿献血时应建立一支固定的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同时血站体检医生应加强献血者的问诊、体检、减少高危人群献血,采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检测试剂,切实做好无偿献血者梅毒血清筛查工作,以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简介:目的:了解韶关地区农民无偿献血者与其他职业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对比分析,为发展农民无偿献血队伍提供帮助。方法:血液检测免疫用ELISA法和ALT用速率法,对2008-2011年本市农民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等5项传染性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农民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等5项传染性指标阳性率分别是2.17%、1.81%、0.26%、0.20%、1.02%。5项传染性指标不合格率比例依次为ALT〉HBsAg〉抗-TP〉抗-HCV〉抗-HIV。农民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5项传染性指标总阳性率为5.46%比其他职业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阳性率3.14%明显偏高。结论:做好农民无偿献血者献血前的宣传工作及各项健康征询,建立农民固定低危献血者队伍,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报废。
简介:目的:用微柱凝胶实验(MGT)检测受血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预防和减少临床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方法:采用MGT技术对需要输血者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初筛抗体阳性标本采用MGT技术使用上海市血液中心提供的1~10号谱细胞鉴定不规则抗体特异性,2者相符为抗体阳性。结果:MGT技术检测申请输血患者5692例,检出特异性抗体6例,全部为Rh抗体。阳性率为1.05‰,其中抗D2例,抗E2例,抗Ce1例,抗cE1例。结论:MGT技术检测受血者免疫性不规则抗体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可以有效预防ABO以外抗体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MGT技术可以常规用于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
简介:目的:观察雷达接触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分别取100μl抗凝血加入3个试管中,各试管中分别加入荧光素标记单克隆抗体CD4-FITC/CD8-PE/CD3-PC5、CD3-FITC/CD19-PE、CD3-FITC/CD16+CD56-PE各20μl,应用三色荧光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应用ELITE4.5软件进行参数分析。结果:143例雷达接触者CD3+、CD3+CD4+、CD3+CD8+、CD4+/CD8+、NK和CD3-CD19+细胞的检测值分别(71.08±9.86)%、(35.34±7.02)%、(31.59±8.25)%、(1.21±0.48)%、(14.60±7.79)%、(7.23±2.90)%;CD3+、CD3+CD4+、CD3+CD8+、CD4+/CD8+、NK和CD3-CD19+细胞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7.5%、21.7%、24.5%、23.8%、11.2%和42.7%,其中CD3+CD4+、CD3-CD19+细胞检出值和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参考值,CD3+CD8+细胞检出值高于正常参考值,CD3+和NK细胞检出值低于或高于正常参考值,但于前者为多见。结论:部分受检的雷达接触者细胞、体液免疫功能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CD3-CD19+细胞减少,CD3+CD4+细胞减少和CD3+CD8+细胞增高,CD4+/CD8+比值降低,NK细胞为减低为多见。
简介:目的:调查温州地区献血者Kidd血型人群分布状况,对Kidd血型不配合的输血风险进行评估。方法:随机抽取2013-03-2013-09温州地区献血者的血液标本672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板法进行Kidd血型抗原的鉴定,再用血清学方法对可疑的Kidd血型抗原进行确认。结果:672名献血者中,Jka和Jk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428和0.5572。Jka和Jkb不配合的机率分别为0.2141和0.1576。经χ2检验,Kidd血型的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rdy-Weinberg吻合度良好。结论:温州地区献血者Kidd血型抗原分布具有多态性,在临床随机输血中Jka和Jkb不配合的机率合计为0.3717,应引起高度重视,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简介:目的:探讨湖北地区肾移植受者与HLA基因相关性。方法:运用PCR-SSP法对我院湖北地区406例肾移植受者(观察组)进行HLA-ABDR基因分型并计算其基因频率,并与4026例湖北骨髓库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中检出HLA-A32、B35、B44、B45、B52、B56、B64、B75、DRB1*10、DRB1*14、DRB1*16,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B35、DRB1*14的基因频率〉0.05;检出B46、DRB1*9、DRB1*17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B46、DRB1*9基因频率〉0.1。结论:高频率基因与湖北地区健康人群基因频率基本一致,其中B35、DRB1*14等位基因可能是湖北地区的易感基因;B46、DRB1*9等位基因可能是保护基因。
简介:目的:探讨前S1蛋白(Pre—S1)在血清学诊断乙肝病毒复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250例。分别测定每份患者血清中HBV标志物、前S1蛋白和HBVDNA。结果:HBeAg(+)组中前S1蛋白阳性率97.2%(70/72),HBVDNA阳性率100%(72/72)。HBeAg(-)组中前S1蛋白阳性率60.1%(107/178),HBVDNA阳性率63.5%(113/178)。前S1蛋白和HBVDNA的总符合率为89.6%(224/250),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和HBVDNA的总符合率为54.8%(137/250),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中检出前S1蛋白阳性2例。结论:前S1蛋白比HBeAg更敏感地反映HBV复制情况,且可弥补由于HBsAg基因编码区突变造成的漏诊。
简介:目的:调查徐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参考范围。方法:采用速率法测定6677名献血员的ALT值,并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徐州地区无偿献血者ALT值为7.3~50.1U/L,其中男性为8.7~58.2U/L,女性为6.6~38.5U/L,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25岁组为6.8~45.1U/L、26~35岁组为7.9~59.9U/L、36~45岁组为8.2~57.2U/L、46~55岁组为8.8~48.2U/L,18~25岁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水平按年龄呈偏态分布。结论:徐州地区无偿献血者ALT的参考范围与卫生部发布临床常用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相接近,而男女人群中参考范围及18~25岁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应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参考范围,确保血液质量安全,减少血液的报废。
简介:目的:构建柳州地区无偿献血者红细胞稀有血型库。方法:根据JK(a-b-)血型人的红细胞对2mol/L尿素的溶解有抵抗性,使用2mol/L尿素试验筛查JK表型阴性样本。用微量板法检测Kidd血型系统中JKa或JKb抗原。结果:未能筛选出JK(a-b-)样本。2365例无偿献血者Jk(a+b+)的表型频率为46.72%、Jk(a+b-)的表型频率为24.27%、Jk(a-b+)的表型频率为29.01%;将ABO不同构成人群中JK(a+b-)、JK(a-b+)、JK(a+b+)表型构成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柳州地区1611名汉族人群JK(a+b-)的表型频率23.28%、JK(a-b+)的表型频率29.80%、JK(a+b+)的表型频率46.93%;柳州地区603名壮族人群JK(a+b-)的表型频率25.70%、JK(a-b+)的表型频率28.69%、JK(a+b+)的表型频率45.61%。柳州汉族人群Kidd血型基因频率:JKa=0.4668、JKb=0.5332;柳州壮族人群Kidd血型基因频率:JKa=0.4832、JKb=0.5168。柳州汉族和壮族人群的JKa、JKb基因频率比较接近。结论:Kidd血型存在多态性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群中,Kidd血型分布有一定的差异。可为建立稀有血型库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