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近年慢性便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探讨乳果糖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慢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峨眉山市中医院慢性便秘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饮食指导,对照组加服乳果糖,观察组加服乳果糖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估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2%对72.2%;χ2=12.399,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PACQOL各维度评分和总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躯体不适维度评分和总评分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果糖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可有效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排便困难、粪便质硬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一秒钟负压抽吸法和BardMagnum切割针自动切割法经皮穿刺肝活检的优缺点。方法在3322例次住院肝病患者肝活检中,分别采用抽吸法3059例次和切割法263例次。对抽吸法获取的标本长度小于1.5cm或为碎片组织的病例行2次或3次肝穿刺;切割法为经皮肤上同一针孔、肝内不同部位连续2次以上肝穿刺,即"一孔多点切割法"。结果抽吸法和切割法肝活检第一针穿刺标本平均长度分别为2.06±0.62cm和1.29±0.50cm(t=17.089,P=0.000);在221例抽吸法获得碎片组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病理学诊断为肝硬化者184例(83.26%),对不能诊断为肝硬化的37例患者再行"一孔多点切割法"肝活检,结果35例(94.6%)为肝硬化。结论抽吸法较切割法获取的肝组织多,应作为肝活检的首选方式,肝组织呈碎片标本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多是肝硬化,"一孔多点切割法"几乎能检出所有的肝硬化患者。
简介: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四联、三联活菌片治疗老年慢性腹泻的临床价值。方法纳人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作者两院就诊的80例老年慢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腹泻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髙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后IgA、IgG含量髙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髙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周后IgM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老年慢性腹泻疗效优于三联活菌片,可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缩短腹泻缓解时间,安全性髙,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背景:胃癌的发生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基因筛查对胃癌高危人群预警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上海某地区胃癌易感基因谱,并评估多基因危险度。方法:选取上海市浦东医院的原发性胃癌患者152例,以人口学特征相匹配的非消化道疾病、非肿瘤患者152例作为对照。采用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基因多态性,筛选出胃癌的易感基因,分析多基因的交互作用,采用DEMCHUK模型行多基因危险度评估。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易感基因包括CYP2E1、NAT2M1、NAT2M2、NAT2、XRCC1194、MTHFRA1298C、VDRTaqⅠ,多因素分析筛显示胃癌的易感基因型为CYP2E1(C1/C1)、NAT2M1(T/T)、NAT2M2(A/A)、XRCC1194(T/T)和MTHFRA1298C(A/C)。除MTHFRA1298C(A/C)与NAT2M1(T/T)和NAT2M2(A/A)基因外,其他基因之间存在明显协同作用(P<0.05)。多基因危险度分析显示多基因联合的OR值与基因频率高度相关,随着易感基因数目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增加。结论:胃癌易感基因型为CYP2E1(C1/C1)、NAT2M1(T/T)、NAT2M2(A/A)、XRCC1194(T/T)和MTHFRA1298C(A/C),携带多种易感基因可明显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
简介:目的:研究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用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0例,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5例,使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45例,使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NF-α、CRP以及IL-10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TNF-α、CRP以及IL-10指标能够获得显著改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患者的肝脏组织病理学特点鲜有报道。目的:评估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情况,并分析其与血清HBVDNA、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的连续病例72例,取肝组织行HE、网状纤维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以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HBVDNA和临床生化指标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81.9%(59/72)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有严重的活动性炎症(G3、c4级);43.1%(31/72)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DNA阴性,其中77.4%(24/31)的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G3级。MELD评分、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而ALT、HBeAg和HBVDNA水平不能反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结论:持续存在的活动性炎症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以及接受肝移植的主要原因,HBVDNA载量并不能反映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
简介:背景:CD4^+CD25^+T细胞是一种免疫调节细胞,CD4^+CD25^+T/CD4^+T比值在免疫调节中起主要作用,并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对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CD4^+CD25^+T细胞的影响。方法:33例缓解期UC患者分为UC对照组和UC治疗组,后者予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并设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行症状和内镜评分,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肠黏膜中CD4^+CD25^+T细胞和CD4^+T细胞比例,以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BMC和肠黏膜中Foxp3mRNA含量。结果:UC对照组症状和内镜评分与UC治疗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对照组患者PBMC中CD4^+CD25^+T/CD4^+T比值显著增高(P〈0.05),肠黏膜中CD4^+CD25^+T/CD4^+T比值显著降低(P〈0.05)。与UC对照组相比,UC治疗组患者PBMC中CD4^+CD25^+T/CD4^+T比值显著降低(P〈0.05),肠黏膜中CD4^+CD25^+T/CD4^+T比值显著增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三组间PBMC和肠黏膜中Foxp3mRNA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缓解期UC患者CD4^+CD25^+T/CD4^+T比值发生改变,表明免疫调节功能出现异常。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使CD4^+CD25^+T/CD4^+T比值恢复正常。
简介:DII4/Notch1信号通路是肿瘤血管形成、血管发育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其在消化道血管发育不良(AGD)中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沙利度胺常用于治疗AGD所致的消化道出血。目的:探讨DII4/Notch1信号通路在消化道AGD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沙利度胺的干预机制。方法:收集不明原因反复消化道出血、经胶囊内镜和(或)小肠镜检查确诊为AGD的患者25例和因AGD致消化道出血接受沙利度胺(100mg/d.疗程4个月)治疗者10例,1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以ELISA法检测血清DII4、Notchl浓度。结果:AGD组血清DII4、Notch1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DII4与Notch1间呈正相关(r=0.900,P〈0.01)。沙利度胺治疗前后,AGD患者的血清DII4、Notch1浓度无明显改变;根据性别和疗效进行分层分析,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II4/Notch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消化道AGD的形成.沙利度胺对该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