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已知的3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及其间的数量关系影响着血管形成的信号转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介导肿瘤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抑制VEGF和VEGFR的手段已用于肿瘤治疔的研究.VEGFR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还与Tie和Eph内皮酪氨酸家族等其他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病影像技术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分析自2009年2月至2014年9月,对188例十二指肠胃反流病例进行胃镜检测、X射线检测,并将结果与准确度较高的空腹三羟胆酸浓度检测结果相比较,用以确定胃镜检测与X射线检测确诊的准确率。结果X射线检测结果显示反流阳性确诊病例为56例,占比29.8%,与三羟胆酸浓度测定结果的60例的重合率为93.3%,远高于胃镜检查确诊病例101例55.4%的重合率,可见X射线检查优于胃镜检查结果。结论立体数字肠胃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诊断十二指肠胃反流病,过程简单,直观,准确性高,全程无痛苦,其诊断价值明显优于胃镜。
简介: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PHC)临床特点,为PH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10例PHC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0%以上的患者以非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就诊,12.26%因并发症、合并症或转移症状就诊,3.55%因体检异常就诊;在有病理诊断的病例中,肝细胞癌占70.7%(29/41);HBV感染率为81.61%,男性高于女性(P〈O.01);AFP阳性率为70.5%,HBV感染者AFP阳性率明显高于非HBV感染者(P〈0.01);2.9%具有血吸虫病史,33.23%有嗜烟、酒史;4.52%具有PHC家族史。结论HBV感染是PHC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嗜酒、吸烟及血吸虫病等也可能是肝癌的风险因素。积极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流行,是减少PHC发生的关键所在;定期对健康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进行B超、AFP等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原发性肝癌生存率的关键。
简介:目的探讨比较像学在急腹症病人中听应用价值。方法通过1400例住院急腹病人的842例影像检查结果分析,比较了B超、X线及CT检查在不同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胃肠急症(如穿孔、梗阻等)首选X线检查,次选B超检查,一般不必做CT检查;肝、胆、脾、胰、肾、输尿管急症(如破裂、结石、炎症等)、妇产科急症(如异位妊娠、卵巢囊肿蒂扭转、子宫破裂、胎盘早剥等)及阑尾炎首选B超检查,次选CT检查,除输尿管结石可用静脉肾盂造影外,一般不必做X线检查。结论按上述优选线路原则来选择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且能减轻病人痛苦及经济负担,因此临床医师掌握比较影像学在急腹症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cT动态增强表现特征以及肝内分布规律。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94例,常规行三期增强CT检查。结果在9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检出肝内转移灶389个,包括环形强化灶224个(57.6%),结节状强化灶122个(31.4%),其它类型强化灶43个(11.1%);33例右侧结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位于肝右叶者89个(69.5%),位于肝左叶者39个(30.5%),右叶分布比例明显高于左叶(P〈0.05);61例左侧结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位于肝右叶者137个(52.5%),位于肝左叶者124个(47.5%),两组肝内转移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灶CT动态增强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其原发病灶位置与肝内转移瘤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癌的检出率。
简介:背景:由于克罗恩病(C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将可能有更多的老年CD患者。目前对老年CD的临床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目的:通过分析老年CD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探讨老年CD与中青年CD的异同,减少误诊率。方法:采用χ^2检验分别对15例老年CD和118例中青年C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CD占所有CD患者的11.3%,男女比例为2.0:1;临床表现以腹痛、消瘦、发热、腹泻和乏力较为多见,除腹泻发生率显著低于中青年组外(33.3%对54.2%,P〈0.05),其他临床表现两组均无显著差异;老年组CD大、小肠同时受累者最为多见,实验室指标中白蛋白下降和血沉增快最为多见,但与中青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老年组CD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3.3%,以肠梗阻最为多见,未见肛周疾病;肠外表现发生率为26.7%;老年组CD误诊为结肠癌、缺血性肠病较多。老年CD中33.3%的患者因并发症行手术治疗,26.7%的患者为明确诊断而手术。内科治疗包括应用水杨酸类药物和激素。结论:老年组CD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受累部位和并发症与中青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误诊为结肠癌、缺血性肠病居多,治疗中应用激素相对较少,且国人老年CD的临床特点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简介: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以同期住院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为对照,对59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性肝硬化占同期住院肝硬化总数的7.9%,辅助检查提示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以及MCV升高、AST/ALT比值增大,肝脏增大、脂肪肝、合并胆结石比例高,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显著;酒精性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增加,乙肝后肝硬化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增加酒精性肝硬化以合并戒酒综合征、酒精性脑病较为特异表现。、对此给予相应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较好。结论酒精性肝硬化以长期大量酗酒,较特异的临床表现与相关实验室检查为诊断依据;治疗应绝对戒酒,针对戒酒综合症给予对症支持疗法,预后较肝炎后肝硬化好。
简介:背景:夜间胃食管反流(nGER)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炎、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具有相关性,并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目的:探讨GERD患者nGER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具有典型烧心、反流症状且食管MII-pH监测提示有nGER的GERD患者,分析性别、年龄、BMI和DBI对nGER的影响。结果:130例GERD患者中,97例(74.6%)MII-pH监测提示具有客观的nGER,其中仅18例(18.6%)具有主观的夜间烧心或反流症状。女性GERD患者和老年GERD患者的食管容量清除能力显著减弱。肥胖GERD患者的夜间pH〈4反流时间百分比、反流周期数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GERD患者。DBI≥2.5h可显著降低GERD患者的夜间酸反流。随着DBI的延长,夜间食管弱酸反流可进一步降低。结论:GERD患者中普遍存在nGER,且以弱酸反流较多,但患者主观症状较少见;女性和高龄GERD患者的夜间食管容量清除能力降低;BMI≥25kg/m2可促进nGER的发生;DBI≥2.5h即可显著降低GERD患者的夜间酸反流指标,但以夜间弱酸反流为主的患者,需尽可能延长D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