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穿蛭膏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骨质增生性腰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颈腰康丸,每日3次,每次1袋冲服;治疗组采用纯中药制剂-穿蛭膏贴剂(以阿魏、甲珠、三七、水蛭、土虫等中药为主要处方)每2日1次,每次1帖(15克)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轻重,治疗1~3个疗程,然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愈率治疗组91.2%,对照组81.2%,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穿蛭膏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疗效显著,且疗效与治疗时间成正比。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Dopplernowimaging,CDFI)技术研究前臂内侧皮瓣(MFF)穿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特点,为MFF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健康志愿者年龄20~60岁,采用CDFI技术对其双侧MFF主干血管及穿支血管(管径≥0.5mm)进行检测。被检者前臂呈外展外旋位,进行相关数据测量;记录每侧MFF穿支血管的数目、血管走行类型;对穿支动脉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A、UA、CIA、ICUA、URA、穿支(管径≥0.5mm)的管径、走行位置、方向、是否进入皮下组织均可显示,频谱示舒张期血流速度极低近消失,呈低速高阻单向频谱。双侧前臂内侧皮瓣穿支的数量、来源、走行位置、及穿深筋膜处位置并不对称。160侧前臂内侧皮瓣共检测到穿支动脉(管径≥0.5mm)645支,平均4.03支(3~6支),蒂长4~38mm,可见三种类型Ⅰ型肌皮穿支(12.4%);Ⅱ型肌间隙皮穿支(83.7%);Ⅲ型直接皮穿支(3.9%)。最粗大穿支管(外)径1.0±0.3mm。尺动脉及各穿支血管频谱形态表现各异;峰值流速左右侧及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5),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技术可直观地显示MFF穿支的来源走行分布,有无变异或缺如,进行体表定位,并可评价血管质量,对MFF的设计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将100例子宫良性病变、需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根据自愿的原则分为腹腔镜组(LAVH组)56例、阴式组(TVH组)44例。腹腔镜组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阴式组行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观察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LAVH组手术时间与阴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VH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发热、感染发生率均明显少于阴式组(均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较单纯阴式更具优势,可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颊器联合口内入路复位内固定下颌骨升支及下颌角骨折的方法,评价该手术方法的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12月~2009年5月间50例下颌骨升支及下颌角骨折患者,使用穿颊器经过颊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复位内固定。采用口腔内切口达骨面,在骨折线对应皮肤处作约0.3cm切口,将穿颊器经皮肤切口穿通至骨面,经穿颊器行坚强内固定术。同时期的另外21例同类型骨折患者,仍按照传统下颌下入路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结果用穿颊器口内入路全部患者的开口度正常,咬合关系良好,无主诉关节疼痛与弹响症状。全部患者无面神经损伤、无涎瘘、面颈皮肤无明显手术瘢痕。传统口外入路6例患者内固定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下颌下区均可见明显术后瘢痕。结论口内入路微创治疗下颌骨角部及升支骨折优于传统的下颌下切口法,是下颌骨升支及下颌角骨折的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口腔癌治疗过程中不同术式的颈淋巴清扫术的预后伤口美观效果。方法我科对近期数例口腔癌患者进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或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其中大部分手术采用传统“类矩形”切口和“T”型切口,而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L”型切口的手术3例,采用Macfee平行切口的手术3例。结果采用“类矩形”切口和“T”型切口的患者颈部瘢痕明显;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L”型切口的3例患者颈部瘢痕较隐蔽;采用Macfee切口的3例患者颈部瘢痕不明显。结论在对口腔癌患者行颈淋巴清扫术的过程中采用Macfee平行切口或者“S”型切口加颈部“L”型切口患者外观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