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产程图的应用。方法:对产程图进行分析。结论:利用产程图观察产程,对于界定头位分娩时正常产与难产,及时发现难产倾向,进行适当处理十分重要。同时对提高产程管理质量,降低孕产妇病率和围产儿病率及死亡率均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产程图 产程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产程中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方法选择2015年10月1日至31日在扬州市妇幼保健院自然分娩的204例产妇,分娩过程中导尿组70例,未导尿组134例,两组年龄、孕周、产次、产程、新生儿体重,分娩镇痛、缩宫素使用进行比较,同时产后出血量、产后抗生素、产褥病率进性行比较。结果导尿与分娩镇痛、产程、孕周、产次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抗生素使用显著性增高(P〈0.05),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产褥病率无显著增高(P〉0.05);与年龄、新生儿体重、缩宫素应用无显著关系(P〉0.05),导尿组未增加产后出血量。结论重视产程中排尿困难,调整分娩镇痛的药物、剂量及浓度,正确处理产程适时应用缩宫素,加强护理,改善产程中排尿困难。

  • 标签: 产程 排尿困难 分娩镇痛
  • 简介:<正>SonoVCADlabor(三维超声计算机辅助产程监测系统)是帮助您监测产程进展的好工具。目前,监测产程进展主要是通过医生将手指深入阴道内检查宫口来进行,这一方法具有高度主观性。作为对产程中的手动检查结果的支持

  • 标签: 产程进展 产程监测 监测系统 计算机辅助 三维超声 阴道内
  • 简介:一、病例摘要患者28岁,因"产后1年2个月,排尿困难1d"于2010年7月12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足月妊娠,在基层医院阴道分娩,因出现第二产程延长,无手术条件转入本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月经:3~5/28~30d,经量中等,无痛经,26岁结婚,孕1产1。无阴道手术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6.8℃,脉搏86次/分,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产科检查:宫高30cm,腹围96cm,

  • 标签: 第二产程延长 阴道闭锁 月经规律 病例摘要 排尿困难 足月妊娠
  • 简介:目的研究产程中不同的体位和运动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产科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60名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产程中不同的体位和运动方式分为干预组(自主体位分娩80名)和对照组(传统体位分娩80名),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分娩结局、产后2h出血量、产程及分娩疼痛评分等。结果干预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分别为86.25%、6.25%、8.75%)与对照组(分别为68.75%、16.25%、2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产程、新生儿出生3minApgar评分、分娩疼痛VAS评分、产后2h出血量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主体位在临床产科的使用更贴近产妇心理和生理,有效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降低出血量,缩短产程,同时减轻分娩疼痛

  • 标签: 自主体位 传统体位 分娩结局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初产妇头位难产诊断中新旧产程图应用的对比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产科病房的212例头位难产初产妇,根据产程图分为新产程图组和旧产程图组,比较两组产程时间、产科干预措施、临床表现及妊娠结局。结果新产程图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均较旧产程图组有显著变化,产科干预措施明显减少、剖宫产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临床表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产程图处理头位难产初产妇能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科干预措施,有助于对初产妇头位难产做出及早的诊断。

  • 标签: 头位难产 初产妇 产程图 产程处理 剖宫产率
  • 简介:目的观察产程活跃期伴有宫颈水肿时,静脉分别注射间苯三酚、地西泮与山茛菪碱等常用宫颈解痉药物在加速产程进展方面的影响及用药后对母儿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产科住院待产、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147例,宫口开大3cm后宫颈出现痉挛、水肿,且无妊娠期合并症及产科并发症,将其随机分为A、B、C3组。A组(49例)静脉注射间苯三酚80mg;B组(52例)静脉缓慢注射地西泮10mg(〉5min);C组(46例)静脉缓慢注射山茛菪碱10mg,观察记录3组产妇的宫口扩张速度、产程进展情况、分娩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2h内出血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A组从用药至宫口开全(10cm)时间为(199±44)min,产程时间少于B组与C组(P〈0.05);3组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2h内出血量、分娩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用药后母儿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产程活跃期宫颈水肿应用间苯三酚可有效消除宫颈痉挛水肿,加速宫颈扩张,加速产程进展,临床疗效优于地西泮与山茛菪碱,用药安全,母儿无不良反应,可在产科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间苯三酚 地西泮 山茛菪碱 宫颈水肿 产程活跃期
  • 简介:疼痛是外科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外科患者术后常见的主要症状。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手术的日益增多,外科病疼痛及术后疼痛的治疗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可喜的是多种新的止痛技术及药物应用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引出了许多问题,故疼痛患者的止痛治疗中心理护理更显其重要性。

  • 标签: 疼痛 心理护理
  • 简介:众所周知,分娩是一个神圣奇妙而又充满了痛苦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强有力的子宫肌肉运动,它还需要女性整个身体的全力参与。需要有良好的体力和情绪控制力。记者日前在一个由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等机构举办的活动上了解到,准妈妈在分娩前如果能掌握“拉玛泽”呼吸法,可有效减轻分娩中的疼痛

  • 标签: 分娩疼痛 呼吸法 肌肉运动 情绪控制 准妈妈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腹腔镜技术诊断慢性盆腔疼痛,并实施镜下治疗,总结诊断符合率,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至2010年临床诊断为慢性盆腔疼痛的患者100例施行腹腔镜检查术,明确病因诊断,统计临床诊断符合率;同时进行镜下治疗,观察术后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检查对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病因诊断率为95%,实施镜下治疗后的临床治愈率为90%,好转率8%,无效率2%。结论:腹腔镜检查术是临床明确慢性盆腔疼痛病因诊断的必要及准确手段,镜下治疗可有效治愈慢性盆腔疼痛

  • 标签: 慢性盆腔疼痛 腹腔镜 慢性盆腔炎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慢性盆腔静脉淤血综合症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下肢疼痛晚发性佝偻病的临床症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下肢疼痛晚发性佝偻病患儿,对其临床诊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8例患儿经检查均确诊为儿童晚发性佝偻病,其主要症状为间歇性下肢疼痛。经对其进行维生素D及钙剂治疗,所有患儿疼痛症状均消失,并没有患儿症状反复,ALP均恢复正常。结论:儿童应当合理饮食,含丰富钙剂的食物,如奶制品、海产品以及豆类等,要多食用;同时要注重维生素D的适量补充,及足够的户外活动。

  • 标签: 晚发性佝偻病 下肢疼痛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72例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13.8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6.11%),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 穿刺疼痛 临床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对泌尿外科患者后腹腔镜术后疼痛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在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实施后腹腔镜术治疗的泌尿外科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分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腰背、切口、腹部以及颈部的疼痛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偏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泌尿外科患者后腹腔镜术后实施中,有助于对患者的临床疼痛发生率降低,提高无痛患者构成比,值得推广。

  • 标签: 泌尿外科 后腹腔镜手术 疼痛 护理
  • 简介: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主要表现为痛经、不孕、盆腔包块。有学者推测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和缩宫素受体(oxytocinreceptor,OT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起作用,并与痛经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NGF、OTR的表达,以探讨二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疼痛之间的关系,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神经生长因子 缩宫素受体 疼痛 receptor 正常子宫内膜
  • 简介:目的评价唑来膦酸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所有病例均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其中唑来膦酸组29例,帕米膦酸二钠组25例。给药方法:唑来膦酸4mg+生理盐水50ml静脉滴注15min;帕米膦酸二钠60mg+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4h;均每4周1次,共3次。记录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疼痛缓解情况:唑来膦酸组完全缓解(CR)15例(51.7%),部分缓解(PR)9例(31.0%),临床获益[CR+PR+轻度缓解(MR)]93.0%;帕米膦酸二钠组CR11例(44.0%),PR7例(28.0%),临床获益88.0%。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感冒样症状、低钙血症。结论唑来膦酸与帕米膦酸二钠对乳腺癌转移性骨痛有较好的疗效;两药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相似,但唑来膦酸使用更为方便。

  • 标签: 乳腺癌 骨转移 唑来膦酸 帕米膦酸二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