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回顾总结28例四肢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疗效。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四肢假性动脉瘤28例,其中采用瘤体切除及动脉壁修补术4例、瘤体切除及动脉端端吻合术8例、瘤体切除及血管移植术16例(其中自体大隐静脉移植10例、头静脉移植4例、人造血管移植2例)。结果28例手术修复均获成功。3例伤口进行游离植皮的患者中2例一期愈合、1例部分植皮坏死、经换药2周后再次植皮成活。随访1~10年(平均5年零8个月),临床及超声波检查均显示修复动脉通畅且无假性动脉瘤复发。自体静脉移植的患者中有10例2年后超声波检查显示移植静脉轻度扩张,但无动脉瘤形成。有邻近神经发生受压症状的6例患者,在假性动脉瘤切除和动脉修复手术后6个月左右症状均消失,未造成患肢的功能障碍。结论外伤造成的动脉损伤是假性动脉瘤最常见的原因,医源性损伤所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对假性动脉瘤要尽早治疗,尽可能进行血管修复。彩色多普勒、超声波对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帮助,MRI和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简介:目的探讨四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2年8月60例四脑室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四脑室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操作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结果60例中手术全切除52例(86.7%),次全切除8例(13.3%)。术后并发脑积水3例,缄默症2例,头皮下积液2例,脑脊液漏5例,颅内感染4例,1例出现术区血肿致脑疝,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四脑室肿瘤接近脑干或直接来源于四脑室底,手术解剖部位特殊,周围组织结构复杂,其并发症十分常见且严重。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简介:目的:评价微波消融术治疗骨肉瘤的中期疗效,探讨瘤段骨的病理学转归。方法对1例股骨远端骨肉瘤,患者进行了原位微波消融+内固定保肢治疗,术后随访43个月。末次随访时,拆除内固定,术中取股骨(原瘤段骨)中部、远端骨质及其周围软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该患者手术后53个月无瘤生存,肢体功能MTST评分30分。组织病理提示:瘤段骨中部见少量板层骨小梁、脂肪组织及再生的血管组织;瘤段骨远端骨质可见部分退变坏死及新生骨组织;股骨远端周围软组织镜下可见退变的横纹肌组织、胶原化的纤维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所有镜下均未见肿瘤细胞。结论该例接受微波消融治疗骨肉瘤患者的中期无瘤生存;术后43个月,原瘤段骨中仍有死骨存在,再血管化没有全部完成,仍有再骨折风险。
简介:目的探讨倒刺线对儿童四肢骨折皮内缝合速度和瘢痕的影响是否优于传统可吸收线。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选取我院小儿骨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28例,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36例,女92例;年龄4~12岁,平均(7.3±2.1)岁;缝合部位:上臂35例,前臂29例,大腿24例,小腿40例;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16~30,平均22.1±4.3。所有患者按住院号奇偶分为倒刺线组和传统可吸收线组,其中倒刺线组58例,采用4-0双向倒刺线(强生STRATAFIX)进行皮内缝合;传统可吸收线组70例,采用4-0可吸收线(强生ETHICON)进行皮内缝合。术后3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评价量表(vancouverscarscale,VSS)进行瘢痕评价。记录切口缝合速度(切口长度/缝合时间)与温哥华瘢痕评分。结果倒刺线组切口缝合速度和缝合时间分别为(9.37±1.22)cm和(5.06±0.93)min;传统可吸收线组分别为(9.58±1.40)cm和(10.77±2.72)min,倒刺线组均优于传统可吸收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倒刺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77.65%,可吸收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6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倒刺线缝合高效、张力分布均匀、组织刺激小、瘢痕轻微,在小儿骨科四肢骨折皮内缝合中,缝合效率和瘢痕控制优于传统可吸收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