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静脉应用尿激酶并硫酸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二者有无协同作用.方法采用临床随机、两因素两水平(两因素:尿激酶、硫酸镁;两水平:1水平=不给药;2水平=给药)的析因实验设计.通过分析患者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及脑梗死体积,评价尿激酶、硫酸镁治疗脑梗死的疗效,以及二者在治疗脑梗死时的相互作用.结果治疗后14天,神经功能恢复经方差分析检验,尿激酶2水平的疗效明显优于1水平(P<0.01),(P<0.05),硫酸镁2水平的疗效明显优于1水平(P<0.01).并且两因素治疗效果有正交互作用(P=0.02).同样,脑梗死体积缩小,在治疗后14天经方差分析检验,尿激酶2水平的疗效明显优于1水平(P<0.01),(P<0.05),硫酸镁2水平的疗效明显优于1水平(P<0.01).并且两因素治疗效果有正交互作用(P=0.01).在治疗过程中出现5例胃粘膜出血,无1例颅内出血不良反应.结论尿激酶、硫酸镁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且有正协同作用.

  • 标签: 尿激酶 脑梗死 溶栓治疗
  • 简介:  1低灌注和栓塞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发现  在20世纪中叶,大部分脑梗死被归因于颅内外大、小动脉闭塞所致的血流减少(低灌注)的确,低灌注是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最终发生机制,但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患者低灌注在其发病机制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尚无明确数据.……

  • 标签: 搏动血流 栓塞 协同作用 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索脑胶质瘤诱导分化治疗的潜在用途.方法应用改良MTT法及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RA/IFN-γ诱导分化处理前后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特性及Ki-67抗原的表达变化.结果RA/IFN-γ协同诱导分化可明显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明显下调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P<0.01).结论RA/IFN-γ协同诱导分化能有效逆转脑胶质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表型.

  • 标签: 脑胶质瘤 诱导分化 维甲酸 干扰素-Γ
  • 简介:本研究围绕病人在转运交接过程涉及的转诊机构、转运人员、接收机构这3个主体和转诊人员与转运人员的交接、转运人员与接收人员的交接这2个节点建立院际间转运病人交接标准作业程序,同时将标准作业程序(SOP)理念引入《重症患儿院间转运记录》中实施。研究结果显示,SOP的建立与实施实现了病人交接的过程监控,有效控制了转运记录单的缺陷率,提高了转运人员的执行力,保证了医疗服务在机构层面的连续性,同时促进了机构间、部门间医护团队的协助,由此提高了院际间转运的服务品质与安全性,从而提高了交接医护人员和病人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标准作业程序 院际间转运 连续性 交接
  • 简介:目的分析脑肿瘤病人的威斯康星分类作业测试指标特点,寻找其规律性。方法对97例各类脑肿瘤病人进行威斯康星分类作业指标(WisconsinCardSortingTest,WCST)测试,并与79例相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脑肿瘤病人WCST测试中的错误应答数(Re,47.1±16.4).持续错误数(Rpe,25.7±12.3),持续错误百分数(Rpe%,18.9±8.0),持续性应答(Rp,35.6±14.5)。非持续性应答(Nrpe,24.8±8,6)和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Rlst,33.4±14.5)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但分类数(Cc,3.2±1.1)和概念化水平(CI,38.2±16.7)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t为2.291~3,345,P〈0.05)。不同半球的脑肿瘤病人WCST测试指标中.除左半球组Nrpe指标显著性高于右半球组外(t=2.504,P〈0.05),余各项WCST测试指标均无明显区别(t为0.97l~1.415.P〉0.05)。不同位置脑肿瘤病人WCST测试指标中,额叶组病人的Cc和CI测试值显著性低于非额叶组,而Re、Rpe、Rpe%和Rlst等指标明显高于非额叶组病(t=2.137~3.372,P〈0.05),两组间Nrpe测试指标分布接近,无显著性差别(P〉0.05)。按病灶体积大小.36例大病灶组(直径≥5cm)Cc和CI测试值明显低于61例小病灶组(直径〈5cm),而Re、Rpe和Rp以等指标显著性高于小病灶组(t为2.261~3.064,P〈0.05);且两组间Rp、Nrpe和Rlst等测试指标分布接近,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脑肿瘤病人有明显的WCST测试指标障碍特点,为研究脑损伤病人认知功能表现提供了新渠道:干预措施可能减少认知功能损伤的发生.

  • 标签: 脑肿瘤 认知障碍 WCST测试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产科临床医疗护理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选取该院产科实施临床路径前后两组住院患者进行对比,使用自行设计的产科临床路径表作为标准方案,并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实施临床路径前;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临床路径的实施均有积极的反应。结论: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全新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医疗护理工作和患者自身都有积极的作用,需要管理层进一步重视和开展。

  • 标签: 临床路径 产科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的手术路径的改进方法。方法对56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根据手术路径不同,分成两组。实验组22例,采用经侧脑室额角穿刺、经耳前路径的方法。对照组34例,采用传统的侧脑室枕角穿刺、耳后路径。分析比较两组手术的治疗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早期CT检查,发现实验组脑室明显缩小者占86.4%,脑室内导管位置满意者占9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内发现,实验组导管阻塞1例(4.5%),对照组导管阻塞9例(26.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侧脑室额角穿刺、经耳前路径的手术方法可能优于传统分流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室-腹腔分流 手术路径 脑积水 额角穿刺 耳前路径
  • 简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最早报道于1857年,发病率较高,约占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的25%。然而有关CSDH产生和演变的机制至今不能诠释,临床上也缺乏统一的手术模式,再次手术率一直较高。

  • 标签: 临床路径 慢性硬膜下血肿 效果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T—IV)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配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0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AST—IV组、HSYA组、AST-IV和HSYA配伍组等5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再灌注72h评分后处死;脑组织制片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表达;氧化炎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有疗效,AST.IV组、HSYA组、AST.IV和HSYA配伍组均能改善大鼠神经损伤并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CD31表达,改善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TNF-α和IL-β水平,其中配伍组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结论AST-IV和HSYA配伍可以显著发挥协同抗脑损伤作用,其抗炎、抗氧化和促血管新生作用是潜在作用机制。

  • 标签: 脑缺血再灌注 黄芪甲苷 羟基红花黄色素A
  • 简介:目的:研究作业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和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苏州市民康医院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作业疗法治疗,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的PANSS总分、睡眠状况评分与SSPI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业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控制、睡眠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效果。

  • 标签: 作业疗法 慢性精神分裂症 睡眠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安溪县医院收治的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观察组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的平均时间、总医疗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态、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泌尿道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等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护理 应用效果 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