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2年3月-2003年3月收治的158例脑卒中非急性期患者,其中脑梗死135例,脑出血23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画钟测验(CDT)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ADL>26分视为存在生活活动能力障碍,MMSE评分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有所区别,分值越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CDT≤3分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SDS、SAS总分>50分为抑郁、焦虑状态,>60分,为中度抑郁、焦虑.结果158例脑卒中患者中轻度抑郁17例(10.76%),中、重度抑郁12例(7.60%);轻度焦虑28例(17.72%),抑郁与焦虑并存者21例(13.29%).57例存在抑郁和焦虑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画钟测验存在障碍的比例(57.89%、42.11%、66.67%)明显高于非焦虑、抑郁者(35.64%、29.70%、46.53%).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卒中后抑郁与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次数无关,而与卒中后是否存在肢体活动障碍有关,且对患者认知功能有一定影响.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易发生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部分患者可两种状态并存,对患者病死、生存质量、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等有较大影响,应引起重视.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 影响因素分析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发生率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变化,研究支架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分布、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并在术前7d内和术后3d内行DWI检查,分析支架手术前后DWI的变化,对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分布、危险因素及其与发生症状性缺血并发症之间的关联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支架术后有新发缺血梗塞灶23例,发生为37.7%,其中出现新发无症状缺血梗塞灶20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3例;术前发病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术中行球囊后扩是支架术后发生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危险因素(P<0.05);在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数量和大小方面,20例无症状新发缺血梗塞灶患者与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并无明显差别(P>0.05),但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均发生了狭窄相关的穿支梗塞.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较高,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能会降低其发生.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颅内支架成形术 脑梗塞
  • 简介:目的:应用品管圈降低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方法:成立品管圈,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分析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要因,针对性地拟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后,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从19.15%降低到8.33%。结论:应用品管圈能有效降低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提高护士主动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 标签: 品管圈 2型糖尿病患者 低血糖发生率
  • 简介:目的评价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伴发痫性症状的发生以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07年9月~2008年8月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的2862例既往无癫痫病史的发病14d内住院的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时记录患者发病时或住院期间是否合并痫性发作症状,根据是否合并痫性发作分为合并痫性发作组和未合并痫性发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评价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既往史、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幕上脑出血累及部位和体积、住院合并症与痫性发作的相关性。结果2862例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年龄中位数62.0岁(四分位间距53.0~72.0),1115例(39.0%)为女性,1921例(67.1%)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33例(4.6%)患者合并痫性发作。与未合并痫性发作患者相比,合并痫性发作患者GCS平均评分低(9.5vs12.5,P=0.006),合并脑积水(5.3%vs1.5%,P=0.050)和肺炎(30.1%vs17.0%,P〈0.001)的比例高。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下列因素与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伴发痫性发作独立相关:入院时GCS评分每降低2分[比值比(oddsratio,OR)1.3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21~1.45]、血肿累及皮层(OR5.82,95%CI3.88~8.72)、合并脑积水(OR2.73,95%CI1.14~6.56)和合并肺炎(OR1.65,95%CI1.09~2.52)。结论痫性发作是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昏迷程度、血肿累及皮层,以及合并脑积水和肺炎是并发痫性发作症状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脑出血 痫性发作 危险因素
  • 简介:  1文献检索  根据研究检索策略共筛选出6项关于脑出血(ICH)降压治疗的研究,其中4项为非对照病例系列研究被剔除.仅有2项回顾性研究符合入选标准(见表1),这2项前后对照研究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发表,虽然均未能前瞻性地回答目前临床存在的问题,但却有助于我们选择相关替代品及安全措施.  ……

  • 标签: 脑出血 降压治疗
  • 简介:住院医师培养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医师、科室和医院都意义重大[1]。对医师自身来说,住院医师阶段是衔接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阶段的培养,住院医师可以得到临床诊疗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对医院和科室来说,可以通过住院医师培养阶段,全面考察医师的业务水平、行政管理能力和医德素养,为以后的业务骨干和人才梯队培养提供依据”[2]。

  • 标签: 住院总医师 人事 科研 临床
  • 简介:脑出血后脑水肿是患者症状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前观点认为出血后脑水肿主要是由于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但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中释放的物质如凝血酶、血红蛋白等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发生机制 所致水肿 水肿发生
  • 简介:疑病症是一种并不少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医学生更容易产生疑病倾向和疑病症。疑病症在临床表现为疑病心理、疼痛感觉和躯体症状等。引起疑病症产生的原因有:暗示聊想、学习程度、心理挫折、身体状况和人格特征等。疑病症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

  • 标签: 医学生 疑病症 心理机制 精神心理疾病 疑病心理 疼痛感觉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开通治疗颈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血管内开通治疗颈动脉8例。结果8例血管内开通均获得成功,术后即刻灌注明显改善,近期随访未再发生缺血性卒中。结论血管内开通是治疗颈动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短中期结果令人满意。

  • 标签: 血管内开通 颈总动脉闭塞 介入 支架
  • 简介:中医"心主藏神",为人体的自觉意识、睡眠-觉醒活动的主导。人体昼夜阴阳气血营卫变化,是形成睡眠-觉醒节律"生物钟"的生理学机制。为更好理解"心主藏神"理论的内涵与形成,本文从"心"藏象的发生学—古代解剖、意向思维、临床观察、古代哲学思想的引入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 标签: 心神 发生学
  • 简介:  脑卒中后出现的胃肠道(gastrointestinaltract,GI)功能紊乱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日益受到神经科医生的关注,而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治疗措施对提高脑卒中整体治疗水平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在阐述GI神经生理学的基础上,对脑卒中后出现的GI功能紊乱做一简单综述.……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胃肠道功能障碍 肠神经系统 脑-肠轴
  • 简介:目的研究经颈外动脉途径制作兔颈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10只使用凝血酶直接注入颈动脉,对照组取1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离颈外动脉,从颈外动脉取自体血,体外加入凝血酶制作兔自体血栓,经颈外动脉注入颈动脉。两组分别在术后即刻测量血管内血栓长度,随后行动脉血管造影,观察血栓形态。结果10只新西兰大白兔直接在颈动脉注入凝血酶模型成功率为40%,管腔内血栓量较少,主要围绕穿刺口周围,血栓平均长度为5±0.4mm;经颈外动脉途径直接注入血栓组成功率为100%,血栓量较大,充满整个管腔,血栓平均长度13±2.2mm。结论使用经颈外动脉注入新鲜血栓法,能够制作出较为稳定的兔颈动脉急性血栓模型,模型成功率较高,为器械研发提供一种较为稳定的血栓模型。

  • 标签: 颈总动脉 血栓 数字减影造影 凝血酶
  • 简介: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术后癫痫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脑动静脉畸形病例138例.以性别、年龄、主要症状、阳性体征、术前癫痫史、病变部位、畸形团大小、引流静脉、手术入路、术后水肿、病灶残留、手术次数、癫痫灶切除等13项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设定术后发生癫痫为因变量,使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前癫痫史、病变部位、畸形团大小、引流静脉、术后水肿等5个因素是术后癫痫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脑动静脉畸形手术病人。应针对癫痫发生危险因素进行防治,以减少脑动静脉畸形术后癫痫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癫痫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 简介:目的构建针对胶质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研究的组织芯片。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118例样本(包括各级别人胶质瘤组织、恶性胶质瘤细胞系多细胞球体、胶质瘤干细胞球体以及用于对照的正常人脑组织、人胚胎脑组织、神经干细胞球体)的阵列,应用组织芯片仪制作组织芯片蜡块,切片后进行HE染色和光镜观察。结果构建的组织芯片蜡块包含118个点阵;熔蜡后有个别点阵发生移位,切片后无点阵缺失;HE染色观察符合原始病理诊断。结论针对胶质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研究而制作的组织芯片是胶质瘤分子病因研究的有用工具。

  • 标签: 组织芯片 神经胶质瘤 分子机制
  • 简介:颅内动脉瘤(A)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IA的发生机制涉及解剖、组织、分子生物学、血流动力学和免疫学诸方面。加强对IA的发生机制研究,可以促进IA的临床研究。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能发现临床上无症状的IA(AIA)。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是IA诊断的主要手段,也决定着采用何种治疗方案。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对减轻破裂造成的严重后果及预防再破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广泛地开展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在有IA家族史的人群中。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项目有多种,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相机选择。CTA具有无创、简捷、诊断高等特点,应成为选择的重点。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易感基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基于单中心数据对于颈动脉斑块在急性脑梗死人群中的发生进行分析,并希望探索颈动脉斑块及血管狭窄与患者基本资料、卒中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14天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3天内行颈动脉B超检查,内中膜厚度超过15mm定义为斑块形成,采用面积法评估其狭窄程度。同时记录患者脑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脑梗死类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药物服用史等。将以上血管危险因素参数纳入χ2检验,求证其是否与斑块形成相关。结果连续入组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共603例(男性444例,女性159例)均进行了劲动脉B超的筛查,60岁以上患者313例(31.7%)。颈动脉B超发现191例患者存在斑块,其中单侧或双侧狭窄超过50%及以上患者41例,狭窄超过70%及以上24例。统计学分析发现,60岁以下女性患者仅2例(3.9%)发现斑块,60岁以上女性患者中45例(41.7%)发现斑块,因此年龄是女性急性卒中患者是否存在斑块的可能危险因素(P〈0.01)。男性中年龄相关因素对于是否存在斑块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危险因素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年龄是女性急性卒中患者是否存在斑块的可能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证实。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急性脑卒中 颈动脉B超 年龄 性别
  • 简介:目的探索颅颈交界畸形术后吞咽困难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后路枕颈固定的颅颈交界畸形患者资料,按是否发生术后吞咽困难分组,比较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影像表现、颈椎序列测量值等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5例,其中吞咽困难组13例,无症状组12例,术后吞咽困难发生为52%。两组间: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术后带管时间,术前是否合并后组颅神经症状、是否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等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吞咽困难组与无症状组术后CCA[(129.1±9.6)°vs(137.9±7.1)°]、dCCA[(-4.1±4.0)°vs(6.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吞咽困难严重程度与术后CCA、dCCA有相关性。结论颅颈交界畸形后路枕颈固定术后吞咽困难较为常见,可能与术后斜坡椎管角缩小有关。

  • 标签: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颅颈交界区畸形 吞咽困难 上颈椎序列 斜坡椎管角
  • 简介:荧光示踪技术是激发光通过激发荧光基团到达高能量状态,而后产生发射光,并利用生物荧光影像分析技术直接检测活体生物体内的细胞活动和基因行为。最常用的是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随后发现的红色荧光蛋白(redfluorescentprotein,RFP)在灵敏度和信噪比方面均比GFP高,此外还有黄色荧光蛋白(yellowfluorescentprotein,YFP)等,这为基于GFP的体内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互补工具。随着荧光蛋白在细胞生物学上的广泛应用,使活体细胞显像问题得以解决,并且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荧光蛋白可以对各种细胞过程进行显像示踪,这些蛋白可作为报告基因,独特的荧光光谱能在体内外对尚未明确的细胞过程进行示踪。比如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在细胞水平有何异常?荧光蛋白的活体成像能观察各种肿瘤模型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发展,包括肿瘤最初的发生,肿瘤细胞随后的迁移和入侵,转移播种,生成血管以及肿瘤和宿主微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等。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各个阶段的研究中,本文就近些年来荧光示踪技术在肿瘤细胞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研究和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绿色荧光蛋白 肿瘤发生发展 应用 protein 示踪技术 红色荧光蛋白
  • 简介:近年来有关脑胶质瘤分子遗传学机制的研究对胶质瘤的分类及其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对脑胶质瘤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这些肿瘤生物学特点的理解。目前认为即使组织学分型完全相同的脑胶质瘤,其分子遗传学特点及其临床进展也是不同的.这对于改进现有的组织学分类方法和开发更为有效的、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方案是十分有用的。一些新的实验性的治疗方法的设计往往是针对这些肿瘤的分子标志,而不是它们的组织学差异。这篇综述在论述胶质瘤分子遗传学改变的基础上,探讨本文这些肿瘤的分子遗传学分类方法及其治疗策略。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分子遗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