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原田病急性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1-12/2003-07就诊本院患者11例(22眼)在临床诊断当天即给予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剂量为500mg,1次/d,连续用3d后迅速减量,于7d内减为强的松口服.OCT和间接眼底镜观察炎症渗出吸收情况,检查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次日即可观察到22眼视网膜下液均明显减少,静滴3d后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基本消失,视网膜复位,出院时21眼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14眼(64%)视力恢复至0.5以上.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可促进原田病急性期视网膜下液迅速吸收,恢复视功能,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试戴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屈光参数,以期提高试戴成功率,并分析试戴失败原因。方法回顾分析45例(89只眼)进行角膜塑形镜试戴近视眼患者的资料。结果45例患者中,41例(91.1%)试戴成功,其中37例(82.2%)定制了镜片;4例(8.9%)试戴失败。通过对达到良好适配时的K值与平坦K值比较,得出角膜越平坦,两者的差值越小;而角膜越陡峭,两者的差值越大。4例试戴失败病例中,3例E值较试戴成功者E值明显偏低(P〈0.01),1例存在逆规散光。结论严格掌握好角膜塑形镜试戴者人选标准、规范验配流程,才能提高角膜塑形镜试戴成功率。对于E值偏低及存在逆规散光的患者试戴须谨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221.223)
简介: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近期疗效。方法:以2021年1月~2021年8月为限,对我院52例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研究,对其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n=26)采用佩戴框架眼镜进行治疗,实验组(n=26)采用角膜塑形镜治疗,对比治疗后视力及屈光度改善情况和治疗满意度。结果:实验组青少年患者的视力及屈光度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治疗有积极影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rtho-K镜)前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江苏省溧阳市中医院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55例11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7d,1、3、6mo五个时间点利用OQASTMⅡ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和Topolyzer角膜地形图进行检测,分别获得各参数:眼散射指数(opticalscatteringindex,OSI)、MTF截止频率(MTFcutoff)、斯特列尔比(Strehlratio)、OQAS值(OV100%、OV20%、OV9%)、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ndexofhighestasymmetry,IHA)、高度离心指数(indexofhighestdecentration,IHD)和不规则指数(aberrationcoefficient,ABR)。结果:角膜塑形镜戴镜前裸眼视力为0.21±0.13,戴镜后7d,1、3、6mo分别为0.48±0.15、0.72±0.14、0.93±0.13、1.0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I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TFcutoff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trehlratio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OV9%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HA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分别为4.13±3.59、19.11±15.38、17.78±17.12、34.18±23.34,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HD配戴前与配戴后7d,1、3、6mo分别为0、0.02±0.01、0.02±0.02、0.03±0.02、0.03±0.01,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R配戴前与配戴后7d,6mo分别为0.29±0.51、1.23±0.71、2.10±0.59,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可引起视觉质量的下降,但下降程度轻微。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初发性近视效果确切,角膜塑形镜能快速、有效地提高裸眼视力,在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简介:目的:观察和分析角膜塑形镜治疗后角膜形态的变化,评估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光学区偏离中心对控制近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对134例134眼近视患儿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平均年龄10.66±1.79岁,均取右眼数据进行研究。分别在戴镜前及戴镜后3、6、12、18、24mo检查视力、眼轴和角膜地形图。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戴镜后3、6、12、18、24mo的光学区偏瞳孔中心距离分别为0.84±0.45、0.77±0.40、0.79±0.41、0.78±0.41、0.79±0.4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7,P=0.319)。戴镜24mo后平均光学区偏中心距离为0.79±0.35mm,眼轴增长均值为0.32±0.30mm。戴镜24mo后平均偏中心距离轻度(<0.5mm)、中度(0.5~1.0mm)、重度(>1.0mm)的眼轴增长分别为0.45±0.34、0.32±0.28、0.23±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25,P=0.024)。戴镜后的平均偏中心距离和眼轴增长经线性回归分析,其线性关系有统计学意义(F=7.246,P=0.008),线性回归方程Y=0.478-0.194X。戴镜24mo后,18眼有重影,其偏中心距离均值1.18±0.36mm;116眼无重影,其偏中心距离均值0.73±0.31mm,偏中心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1)。结论:光学区偏中心距离在角膜塑形镜治疗3mo后趋于稳定,且对控制近视的效果和视觉质量有影响。
简介:目的了解幼儿耳部疾病情况,为制定幼儿人群听力损失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横断面现场调查法对句容市幼儿园在园幼儿进行耳部疾病的问卷调查及耳科检查。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共调查2.5—7岁幼儿9348人,男性4819人(51.56%)、女性4528人(48.44%)。所调查幼儿的耳部疾病患病率为4.14%,各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4.19%)与女性(4.08%)幼儿耳部疾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患中耳炎242人,占耳部疾病患者的62.50%。Logistic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分泌性中耳炎、年龄、耵聍栓塞、急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遗传性家族史、早产及低体重、新生儿窒息均与耳部疾病相关。结论目前幼儿人群中,耳部疾病的患病率仍较高,定期体格检查的项目中宜包括耳鼻咽喉科内容,积极制定预防幼儿耳部疾病及听力损失的策略和方案很有必要。
简介:目的探讨氟米龙滴眼液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收治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基质型)患者共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局部及全身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1g/L氟米龙滴眼液。将两组的临床疗效、眼压、治疗时间及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局部及全身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氟米龙滴眼液对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基质型)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方法,可以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复发率。
简介:目的:评价羊膜移植几种手术方法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分别采取角膜层间烧烙术、新鲜羊膜移植术、角膜灼烙联合羊膜嵌入移植手术。结果:18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术后1~5d疼痛消失,7~12d角膜上皮修复,7~21d后羊膜植片常规溶解。角膜层间烧烙术1眼、新鲜羊膜移植术3眼术后1~2mo再次出现角膜大泡及角膜刺激症状而再次手术。角膜灼烙联合羊膜嵌入移植术,术后当天疼痛消失,14d角膜上皮光滑,角膜大泡消失。随访6~18mo无1例复发,部分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角膜灼烙联合羊膜嵌入移植对大泡性角膜病变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了解嘉兴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情况。方法回顾分析在本院出生的ROP的发病率及其特点。结果接受筛查的早产儿共206例,发生ROP病变16例,均为双眼发病,发病率为7.77%;出生体质量≤1000g组、~1500g组、~2000g组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7,P〈0.05);出生胎龄≤28周组、~32周组、~34周组、〉34周组问,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66,P〈0.005);需要吸氧治疗的早产儿发生ROP者较多(X2=4.12,P〈0.05),需要机械辅助呼吸的早产儿发生ROP者较多(X2=19.98,P〈0.005);性别(X2=1.03,P〉0.05)、出生方式(X2=2.68,P〉0.05)、多胎与单胎(X2=0.21,P〉0.05)问发生ROP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嘉兴市ROP的发病率为7.77%,低出生体质量、低出生胎龄、吸氧、机械通气是ROP发病的重要因素。(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176—179)
简介:目的调查报告安徽省六安市眼外伤病人的流行病学状况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80例(289眼)眼外伤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眼外伤病人流行病学状况、治疗效果,有针对性的做好防治工作.结果目前,六安市眼外伤病人仍以穿通伤为主,约占60%,并逐年增加,年龄分布以儿童及青少年为主.职业以农民、儿童、学生为主.治疗效果较以往明显提高,其中暴力伤的治疗效果差,最终视力预后与是否伴有黄斑部损害及视网膜脱离有关,与入院时视力无关.结论B超、CT、MRI等辅助检查应用,显微手术、玻璃体手术,及时的药物治疗是决定最终治疗效果的关键.安全教育、医疗保险制度、防护镜使用是减少眼外伤的发病率并提高眼外伤最终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简介: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永康市常见致盲眼病情况,更好的开展防盲治盲工作,为政府部门制订防盲计划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从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的方法,按1979年全国第二届眼科学术会议提出的WHO标准进行。对象当地城乡常住人口60岁以上不特定人群为主要对象,随机对永康市两个街道、四个乡镇、80余个行政村(自然村)、两所中学、八所小学、两个养老院共一万人次的致盲眼病,进行了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研究。结果第一位致盲眼病是白内障;第二位是外伤性陈旧性角膜病变;第三位是全身性基础性疾病引起的眼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性眼病变。结论以上眼病是我市当前主要的致盲眼病,是现阶段防盲治盲的重点所在。
简介:<正>DearSir,IamDr.HuijaeLee,fromtheSeoulIreEyeClinic,Seoul,Korea.Iwritetopresentacasereportofesotropiaafterocclusiontherapy.Amblyopiacanbecaused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