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内镜下犬上颌窦内提升植骨与不植骨的成骨效果。方法:随机将6只比格犬(共12侧上颌窦)分为2组,A组为上颌窦内提升+即刻种植(3.5mm×8mm),B组为上颌窦内提升+Bio-Oss(0.8mL)+即刻种植(3.5mm×8mm)。利用CT、Micro-CT以及组织学评价2组术后上颌窦内和种植体周围成骨情况。采用SAS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A组术后即刻、3个月的CT数据重建上颌窦内成骨体积和密度显著低于B组。Micro-CT和组织学切片均证实,A组的成骨仅在种植体周围的下部,而中部和上部未见明显骨质;而B组的种植体周围均包绕着适量骨质。2组中上部和中部新骨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部新骨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时仅在窦底有一定量的新骨形成,为了达到良好的术后和远期效果,建议在行内提升术时适当植入骨粉。
简介:垂直骨量不足是上颌后牙种植的常见问题。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技术为种植体植入及修复创造了务件,成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骨增量技术。穿牙槽嵴技术(内提升)虽然具有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但是要求医生具有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外提升)的经验,以便于临床中能够及时安全有效地处理内提升出现的并发症。上颌窦外提升虽可发生术中黏膜穿孔、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经过妥善处理,仍可获得良好的植骨效果和较高的种植体存留率。文章针对上颌窦外提升最常见的黏膜穿孔,针对其发生的风险因素及穿孔处理进行报告,为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目的评估不使用植骨材料的经牙槽嵴上颌窦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2012年接受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Bicon(R)种植体的病例46例,共植入种植体62枚,随访12~39个月,用Buser存留标准评估种植体存留率,记录边缘骨水平变化、剩余牙槽嵴高度、上颌窦底提升高度、随访时间、并发症等指标,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46例62枚种植体存留率98.39%,1枚种植体6个月时发现骨结合不良.术前测量剩余牙槽嵴高度范围2.83~9.83mm,术后测量窦底提升范围1.00~4.86mm,近、远中边缘骨水平平均变化为(-0.12±0.72)mm(t近中=-1.29,P近中=0.20),(-0.06±0.65)mm(t远中=-0.68,P远中=0.50).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种植体周牙槽骨稳定,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骨劈开夹心植骨联合延期种植应用于上前牙连续缺失患者修复的效果。方法:患者女性,48岁,以“拔牙后1周,原烤瓷桥松动,要求种植美观修复上前牙”为主诉于我院就诊,拟行上颌右侧侧切牙、上颌右侧中切牙、上颌左侧中切牙、上颌左侧侧切牙种植修复。在局麻下小翻瓣,用长探针探及腭侧骨板的走向后,用细引导钻在牙槽嵴顶连续定位,形成骨劈开引导沟。采用骨劈开工具沿引导沟劈开牙槽骨,并填充骨粉形成“三明治”样结构,随后关闭伤口。4~5个月后常规植入Straumann骨水平种植体4颗(3,3mm×12mm),并同期行GBR。6个月后常规行二期手术,以临时冠诱导牙龈形态,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种植术后1年,患者种植体稳定,修复体无松动,牙龈无红肿。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前牙区长期缺牙致唇侧骨板吸收明显,牙槽嵴常呈刃状,传统骨劈开术较难保证种植体方向,而Onlay植骨创伤较大,对于上前牙连续缺失伴水平向严重缺损的病例,此改良骨劈开联合延期种植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修复结果,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并提高了术者的可操作性。
简介: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上颌窦提升效果的可预期性。通常使用种植体存活率来评估手术结果.入选的评价标准中通常包括至少负重1年这一条。本回顾的评价标准将负重时间增加为3年.以观察之前报道的短期保留率还能否得到维持。进行电子检索并对获得的文献用特定入选标准进行筛查(最重要的是至少有3年的回访记录)。结果中包括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文献共18篇(共6500颗种植体.2149名患者).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文献共7篇(共1257颗种植体.704名患者)。统计得出:在至少3年负重后.种植体存活率分别为937%(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及972%(穿牙槽嵴顶上颔窦底提升术)。值得关注的是失败病例中.80%发生于第1年内.931%发生于3年内.可以算出.种植在已有3年负重以后失败的概率=种植3年失败率(63%)×3年后失败发生率169%)=0.43%。相比系统前瞻性研究的结果而言.本系统综述的结果认为.采用低层次证据的研究结果不足以采信。
简介:目的:探讨LeFortⅠ型骨切开(LeFortⅠosteotomy)上颌骨整体后退术在矫治骨性Ⅱ类上颌骨前突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骨性Ⅱ类上颌前突患者(上颌骨前突伴下颌骨后缩14例,其中同时伴颏后缩6例;单纯上颌骨前突2例)进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前头影测量∠ANB为7.0°~13.1°,平均9.3°。行LeFortⅠ型骨切开上颌骨整体后退术,其中14例同期行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ilateralsagittalsplitramusosteotomy,BSSRO)前移下颌骨,6例行颏成形术(genioplasty)前移颏部。结果:本组行LeFortⅠ型骨切开上颌骨整体后退4~8mm,14例BSSRO下颌骨前移4~7mm,6例颏成形术颏前移6~8mm。1例一侧腭降动脉术中损伤断裂,经结扎处理,无感染及骨块坏死。1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及正畸结束后∠ANB为1.6°~3.5°,平均2.9°。结束治疗后随访6~24个月,牙弓形态及[牙合]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外形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对于骨性Ⅱ类上颌骨前突畸形患者,LeFortⅠ型骨切开上颌骨整体后退术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正颌外科术式。
简介:目的:探讨牙槽突裂植骨区牙移入的可行性及牙移入的方式,评价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和移植骨高度变化。方法:选取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10例,行牙槽突裂自体髂骨植骨术后,分别拍摄植骨后3个月(T1)及牙移入植骨区后(T2)的根尖片,观察牙移入植骨区的情况,测量T1和T2阶段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参照Bergland四分法评价移植骨的高度变化。结果:①牙整体移入植骨区,牙槽骨支持率为(89.85±2.51)%(T1)和(90.22±2.44)%(T2),牙移入植骨区后的牙槽骨支持率与植骨后3个月的牙槽骨支持率无显著差异(P〉0.05)。②移植牙槽骨的高度在牙移入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唇腭裂患者植骨后,可将裂隙邻近的牙移入植骨区,获得良好的牙槽骨支持。牙的移入有助于维持移植骨高度,提高植骨的成功率。
简介:因龋病、牙周病等原因导致的上颌后牙缺失通常伴有牙槽骨的缺失,而牙齿缺失后上颌窦腔的气化、扩大加重了牙槽骨的吸收,导致剩余骨量不足是上颌后牙区行种植修复遇到的主要难题。临床上可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增加骨量为提高种植修复成功率创造有利条件。简单、快速、有效的上颌窦提升植骨种植技术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与经上颌窦外侧壁开窗入路植骨种植技术相比,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提升植骨种植技术具有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但存在着术中微小黏膜穿孔不易被发现的缺点,故寻找更安全可靠的技术也是临床上研究的重点之一。文章结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临床病例研究对临床上3种经牙槽嵴顶入路微创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种植技术的方法、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处理措施进行报告,为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目的评价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行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2009年福州市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前牙区牙缺失伴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种植患者28例,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填入骨粉,行骨引导再生术后同期植入40颗种植体,术后4~6个月内完成上部修复。术后1年,通过临床检查、全景片等观察效果。结果术前、后牙槽骨平均宽度分别为(3.2±0.89)mm、(6.5±0.75)mm,平均增加了(3.3±0.34)mm。术后牙槽骨宽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t=2.47,P〈0.05)。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仅1例患者的1颗牙种植失败,种植近期成功率达97.5%。结论对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行同期种植体植入,可增加骨量,获得种植体的同期植入,减少患者痛苦,改善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可吸收性胶原生物膜应用于齿槽裂植骨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2009年在广东省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单侧齿槽裂患者108例,年龄9~13岁,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单纯应用髂骨松质骨行植骨修复,试验组48例应用髂骨松质骨加可吸收胶原生物膜覆盖行植骨修复。术后1周及3、6、12个月行X线检查。结果试验组植骨成活率和临床成功率(97.9%、79.2%)高于对照组(86.7%、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髂骨加可吸收胶原生物膜联合应用于齿槽裂植骨修复中,可有效提高植骨成功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好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同期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上前牙缺失、牙槽骨厚度为3mm-4mm的患者,联合采用骨挤压、骨引导再生技术,植入Frialit-2种植体17颗,于植入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同时测量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本组共17颗种植体,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平均为2.8mm±0.6mm,修复完成后观察12-20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对于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吸收的患者,采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后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量,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简介:目的临床复查中,对于下颌骨萎缩患者,由于口底升高常导致难以放置口内平行投照牙片,而口外拍摄技术,如曲面断层片则常常存在下颌前牙区影像的失真。在本研究中,对口内平行投照牙片和曲面断层片在评估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方面进行了比较。材料和方法应用曲面断层片和平行投照牙片对下颌前牙区的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进行测量,对种周袋深度,种植体动度,出血指数进行临床检查并记录。在统计分析中选用Spearman相关系数。应用混合模型,临床参数及其对骨吸收的影响采用Bland-Altman方法计算。结果计算曲面断层片(MKII种植体系统组为2.4mm±0.2mm,Frios组为1.6mm±0.2mm)与口内平行投照牙片(相应为2.6mm±0.2mm和1.4mm±0.2mm)上的骨吸收测量值之间的最小均方差为0.2mm(范围为0.1~0.8mm)。上述2种X线投照技术在测量边缘骨吸收精确性方面临床上是可比的。结论在下颌骨严重萎缩,牙片放置困难的情况下,曲面断层片可以替代口内平行投照牙片来对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情况进行评估。
简介:目的:探讨内置式牵张成骨术与骨内牙种植体联合治疗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可能性。方法:为1例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患者延期行内置式牵张成骨术,后期行骨内牙种植体植入和修复。术中常规截骨,制作骨转移盘,固定内置式骨牵张器,术后一周以每日1mm的速度行骨牵引,共牵引8mm。固定期大体,螺旋CT观察新骨生成及缺损修复状况。固定期4月行骨内牙种植体植入和后期修复。结果:治疗按计划完成,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骨牵引顺利完成,新生骨骨质骨量良好,牙种植体骨整合良好,下颌骨缺损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在早期合理清创基础上,延期内置牵张成骨术联合骨内牙种植体可有效地治疗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可注射纳米羟基磷灰石/半水硫酸钙(nHAC/CSH)植骨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犬外周血基质细胞(dPBSCs)从健康成年犬的外周血中分离得到,通过直接接触或浸提液法检测nHAC/CSH的细胞相容性。制备nHAC/CSH的浸提液,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采用流式细胞仪评价材料对细胞凋亡的影响,nHAC/CSH与dPBSCs共培养后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和浸提液组细胞数量不断增加,3天时两组细胞的凋亡比率相近,nHAC/CSH和dPBSCs共培养时,细胞伸展良好。结论:nHAC/CSH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