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1976年,Marbach将术语咬合幻觉定义为患者自我感知到不规律的咬合,但临床医师却不能发现任何咬合差异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此类患者以前有过改变咬合的治疗经历,对咬合超敏,以及长久抱怨咬合的不适,但往往并不伴有疼痛。存在咬合幻觉的患者往往会经过漫长的、昂贵的、不可逆的、侵入性的以及不必要的治疗手段以试图解决这些症状。本研究的目标是:①了解正畸医师对咬合幻觉及其相关症状和体征的了解:②确定治疗该症状的最常见的方法;③确定地区差异或执医经验的长短是否影响上述因素:④确定咬合幻觉患者的性别特征。方法:该研究采用SurveyMonkey软件电子管理进行了14项调查。根据美国正畸学会(AAO)的医师信息目录,我们通过电子邮件招募了4124名正畸医师参加该项调查,其中337人完成这项调查。结果:在回应的正畸医师中,大约有50%的医师不熟悉“咬合幻觉”这项术语。然而,有许多正畸医师报道说见到过抱怨咬合幻觉的患者。人口地区差异,例如执业的区域和执业的时间长短并不影响对此类症状及其治疗方法的熟悉程度。结论:正畸医师需要提高对咬合幻觉这种症状的认识,并为该类患者提供适当的治疗。
简介:国际牙医师学院(InternationalCollegeofDentists,ICD)是3大国际牙科组织之一,中国与国际牙医师学院的关系源远流长。从1928年ICD成立之初,中国就是ICD的成员。1931年至1946年在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前身)工作的RobertGordonAgnew教授(中文名:刘延龄)担任ICD中国分部的主席。返回美国后,1960年Agnew教授担任国际牙医师学院主席。1947年至1977年间,中国与ICD总部的联系基本中断。改革开放后,中国与ICD总部的联系逐渐恢复,1987年、1998年和2004年举行了3次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FICD)授予仪式。
简介:目的向临床医生查明不同的牙齿磨损定量表示法的实用性和其理解的简易性。材料与方法向67位临床医生发放调查表,该表试图查明用不同方式描述牙齿磨损量时的实用性和理解的简易性。这些方式(外形图,表面差异标绘图以及有颜色标码的表面差异标绘图)都是不断发展的新方法-即用数学算法来测定并量化随时间的牙齿磨损情况。将第二份调查表发放给最初参与者中的40个,以查明上述2项评定指标有无提高。该问卷基于表面差异标绘图和有颜色标码的表面差异标绘图二者优点的融合。结果在各方面,外形图与其他评估方式相比,解释困难,实用性小;而其他各方式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第二份调查结果表明,修改后的绘图在让临床医生了解磨损部位和磨损量方面有很高的实用性。结论用各种方式结合的绘图方法来表示磨损结果似乎更利于临床医生在临床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