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3 个结果
  • 简介:在福建省东山县滨海沙地,对连栽条件下木麻黄林地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化学和酶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代木麻黄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值均小于一代林,表明木麻黄连栽引起根际土壤酸化;根际土壤有机质、CEC值、水解性总酸度、全氮、水解氮、速效钾、交换性Mg^2+和ca^2+含量随着木麻黄连栽而降低,且心土层(20-40cm)差异更大,但土壤全磷、全钾变化不大;与一代林相比,二代木麻黄根际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弱,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大,脲酶无明显变化。第二代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养分消耗、生物活性降低和有毒物质累积等,可能造成土壤肥力衰退,林木生长受阻。

  • 标签: 木麻黄 连栽 根际 土壤化学性质 酶活性
  • 简介:土壤性质空间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但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系统中土壤性质空间变异研究较少。本文以设置在三峡库区王家桥小流域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绿篱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从径流小区尺度探讨了不同措施对土壤性质空间变异影响。结果表明,绿篱种植可降低O.2~0.002mm粒级团聚体空间变异,绿篱+有机肥与绿篱+无机肥措施可降低〈0.002mm粒级团聚体空间变异,绿篱+覆盖措施能降低0.2—0.002mm粒级团聚体空间变异。绿篱种植可降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养分空间变异。施肥措施对系统内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影响不同,绿篱+有机肥措施增大了全磷、速效磷空间变异,绿篱+无机肥措施增大了速效钾空间变异。

  • 标签: 等高绿篱 空间变异 复合系统 土壤性质
  • 简介:通过对稻草覆盖和客土措施(Ⅰ和Ⅱ)建立荔枝果园14年后严重侵蚀赤红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荔枝园后,采取措施果园土壤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善,表层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呈措施Ⅰ〈措施Ⅱ〈对照变化趋势。措施Ⅰ和措施Ⅱ表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是对照1.75倍和1.65倍,措施Ⅰ和Ⅱ〉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51.88%和42.52%。②措施Ⅰ和措施Ⅱ表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和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其中土壤速效K含量增加幅度最大。③利用灰色关联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果园不同治理措施土壤物理、化学排列顺序为:措施Ⅰ(1.000)〉措施Ⅱ(0.782)〉对照Ⅰ(0.333),措施Ⅰ(0.923)〉措施Ⅱ(0.801)〉对照Ⅰ(0.333),表明果园覆苹措施是改良侵蚀退化赤红壤有效途径之一。

  • 标签: 侵蚀赤红壤 荔枝果园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养分 灰色关联
  • 简介:土壤性质是影响坡地降雨入渗、产流及土壤水再分布重要因素。研究坡地土壤性质空间变异特征,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坡地降雨入渗产流规律。通过对20m×24m径流小区土壤性质空间变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沿坡面,从坡上向坡下砂粒含量逐渐减少,土壤质地总体变细;有机质含量变化不大;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均呈弱变异性。(2)在剖面内,从表层(0~10cm)向深层(120—130cm),土壤质地逐渐变粗,为弱变异性;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明显,从地表向深层依次减小,坡上和坡下表层有机质含量分别高出深层约8.6和7.6倍,为中等变异性;土壤容重呈波状增大变化,变化范围为1.08-1.63g/cm^3,整体为弱变异性;土壤饱和导水率最大值出现在表层,向深层有呈波状减小变化趋势,且波动强度依次减小,变异强度大,属强变异性,其大小属“高级”水平。

  • 标签: 红壤 土壤容重 饱和导水率 空间变异
  • 简介:等高绿篱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一种十分有效坡耕地植被恢复和水土保育技术,被认为是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有效途径之一。以等高绿篱(新银合欢和黄荆)篱前淤积土为研究对象,评估等高绿篱一坡地农业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土层深度、不同距篱(坎)距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绿篱处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饱和含水量和自然含水量均高于石坎梯田处理,而土壤密度和田间持水量均小于石坎梯田处理,尤其在表层和第2层,其差异更明显,等高绿篱保育土壤效益显著;同一土层,随距篱(坎)距延长,绿篱处理土壤密度、自然含水量逐渐增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和饱和含水量逐渐减小,而石坎梯田处理变化不明显;随土层加深,各处理土壤密度、自然含水量均相应逐渐增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和饱和含水量均相应逐渐减小,且处理之间差异也逐渐缩小;距篱(坎)远近间接反映了绿篱处理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影响程度,距篱越近,影响越大;新银合欢处理与黄荆处理之间相比,效应相当。

  • 标签: 等高绿篱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水分 三峡库区
  • 简介: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方法,研究了梅江盆地白垩系上统叶塘组(Kyt^2)紫色岩上土壤物理性质特征扣差异,结果表明:叶塘组紫色岩母质发育土壤粘粒含量低而砂粒含量高,具有容重较大,比重相对偏小,孔隙度不高,自然含水量偏低特点。从丘顶、丘腰到丘脚,土层逐渐增厚,土壤粘粒含量逐渐增加,砂粒含量逐渐减少,容重递增而比重减小。孔隙度表现出丘顶〉丘腰〉丘脚趋势,含水量则表现出丘顶〈丘腰〈丘脚趋势。针对情况,提出相应建议以维护紫色土利用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梅江盆地 紫色岩 母质 土壤性质
  • 简介:本文研究了贵州喀斯特花江峡谷水土保持经济植物花椒纯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探讨了单一种植花椒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结果分析表明:随花椒年龄增加,特别是花椒种植到盛产期后,土壤存在一定退化。并针对这一情况,提出相应建议以维护花椒林地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喀斯特峡谷 花椒 土壤物理性质
  • 简介:在福建省长汀河田强度侵蚀山地,探讨了3种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措施区土壤孔隙状况、团聚度、抗蚀性、入渗速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土壤分散率降低,土壤排水能力和通气度也有所提高。不同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总体趋势是:草灌乔措施〉补植乔灌〉老头松改造〉对照,采用草灌乔混交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最好。

  • 标签: 水土流失 治理措施 土壤性质
  • 简介:研究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弃渣场土壤侵蚀物理性质特征,可为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重庆市典型弃渣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恢复年限弃渣场边坡不同部位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弃渣细小颗粒(〈0.25mm)含量差异较大,其随着时间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随着恢复年限增加,弃渣容重呈减小趋势,2月弃渣容重在1.48~1.64g/cm3,4年弃渣容重可达1.20~1.40g/cm3,而弃渣场不同坡位总孔隙度均与土壤容重呈反比;土壤水分含量明显增大,4年弃渣边坡自然含水率为2月和2年弃渣2倍左右,田间持水量也以4年弃渣最大,其平台及边坡平均持水量为22.26%;在植物根系及其枯落物作用下,弃渣边坡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其增强了边坡稳定性。

  • 标签: 植被恢复 边坡 稳定性 弃渣场
  • 简介:通过对滇西北地区旱冬瓜林、人工生态林、桉树林、果园、耕地和云南松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及理化性质进行实验分析,探索不同利用类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理化性质与微生物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均表现为旱冬瓜林最高,云南松林最低,且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氨态氮、含水量与酶活性相关性较好。细菌和微生物量与酶活性之间相关性较好,可将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作为衡量当地土壤肥力状况综合指标。

  • 标签: 滇西北 不同利用类型 酶活性 理化性质 微生物
  • 简介: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林隙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微环境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林隙表层土壤含水量、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孔隙度均大于下层,但土壤密度相反;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有相对高极差和变异系数。土壤物理性质总空间异质性程度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异质性均为表层土壤高于下层。土壤含水量表现出明显各向异性,土壤孔隙度趋近于各向同性,其他3个物理因子随空间距离增大而表现出各向异性。表层土壤物理性质在空间自相关范围内变异函数相互影响较小。不同层次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均以中低等级斑块为主,相对较高等级斑块仅分布在0-20cm土层中,并位于林隙中心以北范围内。

  • 标签: 阔叶红松林 林隙 土壤物理性质 微环境异质性
  • 简介: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理论与技术体系是在我国水土保持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水土保持学科体系。通过川陕“长治工程”中期评估考察,分析“长治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特色与创新,并据此讨论我国水土保持学科性质与定位。水土保持学科无论从法律地位还是学术地位,均应归属于资源保护与利用范畴,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科本质区别在于,水土保持更具有突出生产功能。现阶段水土保持学科仍应首先赋予其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江河,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民生活质量内涵,并努力使之与农村生态建设结合,以不断深化和丰富其内涵,同时应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等方面拓展其学科外延。

  • 标签: 水土保持 小流域综合治理 生态学 环境保护学
  • 简介:有色金属矿山排土场(废石场)是矿山水土流失防治重点,本文以某有色金属矿山排土场(废石场)为例,探讨其防洪设计标准,并提出切实可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 标签: 矿山 排土场 水土流失
  • 简介:为研究水电工程建设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选取金安桥水电站重塑地貌2^#弃渣场和3^#弃渣场土壤为研究对象,未受工程施工扰动灌草丛、林地和农田原地貌土壤作为对照,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①土壤容重为重塑地貌大于其原地貌;②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为原地貌高于其重塑地貌,非毛管孔隙度则相反;③重塑地貌2^#和3^#渣场表层渣体粒径都较粗,〉5mm粒径颗粒组成百分比就达到64.53%和65.11%,比例不合理,而原地貌农田土壤粒径组成基本呈正态分布;④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钾含量均为原地貌大于重塑地貌,而全磷、速效磷含量则相反。研究结果表明水电工程建设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

  • 标签: 水电工程建设 土壤理化性质 影响
  • 简介:环境污染、矿产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从我校水土保持教育课体会到在化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价值观重要性,本文从时代要求、学科特点、教育方法等角度论述在化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一些做法,让一代又一代学生能够自觉保护环境,在将来工作中有强烈可持续发展意识。

  • 标签: 化学教学 渗透 可持续发展 环境教育
  • 简介:矿产资源开采造成了严重金属污染,为选择合理植被恢复模式以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以淄博市四宝山破坏山体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为对象,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pH值等主要化学,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脲酶活性和Cu、Zn、Cd等7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及土壤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区土壤中重金属Zn轻度污染,Cu和Cd重度污染,其他重金属均不构成污染;2)各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均低于灌草丛,其中黑松林对土壤Cu、Cd修复效果最好,侧柏林对土壤Zn修复效果最好;3)土壤重金属全量在垂直分布上规律复杂,有效量均表现为下层高于上层,土壤有效Cu、有效Zn、有效Cd下层比上层依次高9.24%~18.94%、0.97%~20.09%和5.48%~35.51%;4)在影响土壤酶活性各种因素中,破坏山体土壤重金属有效量与土壤化学影响最为明显,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本研究发现,Cu、Zn、Cd均对4种土壤酶活性表现出了抑制作用,建议用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作为破坏山体土壤重金属Cu污染评价指标。

  • 标签: 土壤重金属 土壤酶活性 土壤性质 破坏山体
  • 简介:采用集水区对比分析方法,探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对溪流水化学特征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各集水区溪流水均呈弱酸性至中性;主要离子中阳离子均以Ca^2+质量浓度最高,Na^+次之,阴离子均以HCO3^-质量浓度最高,SO4^2-次之;不同集水区溪流水中TP月平均质量浓度为0.031—0.077μg/L,TN为0.682-0.942mg/L,NO3^-N质量浓度高于NW4^+-N;Fe月平均质量浓度为0.030-0.037mg/L,Mn为0.010~0.012mg/L。溪流水化学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除HCO3^-、SO4^2-、Ca^2+、Fe和Mn外,其他元素在融雪期(4、5月)含量均较高;大多数元素在雨季质量浓度比9月份低,而TN、TP、Fe、Mn表现为9月份质量浓度低于雨季。保护区内原始阔叶红松林集水区溪流水质为最优,其他研究集水区溪流中溶解物质含量增高,但除TP和SO4^2-(P〈0.05)外,差异性均不显著。说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虽进行过森林采伐和人工造林等人为干扰,但对于溪流水质并没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溪流水化学 集水区 原始阔叶红松林 凉水自然保护区
  • 简介:当前市场上销售化学除草剂多种多样,但均以农业农作物生产为主,而针对林业森林苗圃所使用除草剂较少,而且应用推广也比较少见。森林苗圃中针叶树育苗所需苗木量大,因此育苗面积也大,特别是南方地区几个主要树种,如杉木、马尾松、柳杉各地每年都有大量需求。市场经济推动林业育苗工作向省工省成本方面发展。为了探索苗圃育苗工作中最困难、最花工除草工作解决途径,我们于2007年底开始对禾耐斯、果尔和烯草酮这三种化学除草剂进行大田育苗除草试验。通过3年试验对比,认为禾耐斯、果尔和烯草酮比较适应我区苗圃育苗,可推广使用。

  • 标签: 苗圃 除草 禾耐斯 果尔 烯草酮
  • 简介:生态化学计量学为研究土壤-植物相互作用与C、N和P循环提供了新思路。利用生态化学计量比相关理论对武夷山41个土壤样品进行研究,发现:1土壤C、N和P平均值分别为25.35±12.59g/kg、2.95±2.12g/kg和0.29±0.11g/kg,变化范围分别为6.07~56.54g/kg、0.67~9.68g/kg和0.06~0.49g/kg;2土壤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9.50±2.89、102.27±65.78和12.67±13.90,变化范围分别为3.92~13.27、20.54~303.53和3.24~62.58;3土壤C、N、P、C/N、C/P和N/P变异系数分别为0.50、0.72、0.39、0.30、0.64和1.10,表明:研究区土壤C和N含量丰富,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较为肥沃,可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系统 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