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为探讨我国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提出实用性较强的中国湿地类型分类系统;论述各类湿地的分布特征;分析我国湿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水问题,如湿地生态需水严重短缺、水体污染加剧、泥沙淤积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并以黑龙江扎龙湿地为例,对其主要水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破解湿地水问题的重要途径。

  • 标签: 湿地分类 湿地特征 扎龙湿地 水问题 湿地保护
  • 简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分类体系,并服务于研究与生产,在论述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概念、分类现状基础上,依据措施实施的方式、作用和目标,并结合农艺环节,将水土保持农业技术划分为以改变微地形为主的蓄水保墒技术、以提高土壤抗蚀力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和以增加植物覆盖为主的栽培技术3大类,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坑田、半旱式耕作、深耕翻、保墒、覆盖、深松、少耕、培肥土壤、合理配置作物、播种保苗、栽培13个亚类和等高耕作等44个型,以供参考。

  • 标签: 农业技术措施 分类 水土保持
  • 简介:为了探讨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养分效应,对茅台水源功能区马尾松林、柏木林和马尾松+柏木混交林3种针叶林土壤养分制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针叶林土壤平均养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质量分数均表现为柏木林〉马尾松+柏木混交林〉马尾松林,有效磷质量分数表现为马尾松+柏木混交林〉马尾松林〉柏木林,而全氮质量分数则表现为马尾松+柏木混交林〉柏木林〉马尾松林。统计分析表明:马尾松林和柏木林及马尾松+柏木混交林的有机质、碱解氮质量分数及pH值差异显著(P〈0.05),柏木林与马尾松+柏木混交林的全氮质量分数和pH值差异也显著(P〈0.05),而3种针叶林的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全氮质量分数、有机质质量分数、碱解氮质量分数、pH值相互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而速效钾质量分数则与全氮、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性相关。另外,参照土壤养分等级评价标准发现:3种针叶林的有效磷和有机质质量分数较高,均在丰富以上;速效钾质量分数则较低,均在中等以下;其他养分则在很丰富和缺乏之间。

  • 标签: 针叶林 土壤养分 等级评价 茅台水源功能区
  • 简介:以苏南丘陵区杉木、马尾松、栎林、毛竹等4种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层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蓄水能力、渗透性能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毛竹林地土壤蓄水能力最好,为2096t/hm^2,渗透性能也以毛竹林最好,为17.56mm/min;通过测定4种林地土壤的入渗速率与入渗过程,对其入渗曲线进行拟合,得出土壤渗透速率与渗透时间呈乘幂函数关系,复相关系数为0.93-0.97,说明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可以较好地描述各林地的土壤入渗过程;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渗透性能的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区土壤渗透性能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初渗、稳渗速率相关性最高,为首要影响因素;基于主成分分析,各样地土壤综合水文效应优劣依次为:毛竹〉栎树〉杉木〉马尾松。

  • 标签: 林分类型 土壤水文 土壤蓄水 土壤入渗
  • 简介:开挖面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对其进行分类,是构建开挖面土壤流失量测算模型和方法、指导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开挖面水土流失监督执法的基础.以我国东部水蚀区为背景,通过对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土石山区及南方红壤区内多个不同类型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开挖面的实地调查,在总结分析水蚀区开挖面特征及水土流失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开挖面分类体系.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按照开挖面质地与物质组成,把开挖面分为均质面和非均质面;第2层次根据开挖面上方有无来水,把开挖面分为无汇水影响开挖面和有汇水影响开挖面;第3层次按照开挖面形成的时间,把开挖面分为非稳定面和稳定面.该分类体系,不仅打破了现行工程边坡分类中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界限,而且为开挖面土壤流失量测算模型和方法构建奠定了基础.最后,对分类体系在土壤流失测算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开挖面 分类体系 生产建设项目 水蚀区 土壤流失量测算
  • 简介:通过对红竹林、云南甜竹林、混交林和裸露地的定点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裸露地地表径流最大,土壤侵蚀模数达20094.572t/kim^2·a,为剧烈侵蚀,而其他3种林地土壤侵蚀量都在允许侵蚀范围内,不同林分类型具有“上拦下蓄,层层防护”的水土保持功能。在统计期内,不同林分类型增加涵养水源效益值为0.790—0.932万元/hm^2不等;红竹林、云南甜竹和混交林的保肥效益分别为1.470万元/hm^2、0.863万元/hm^2和1.725万元/hm^2;3种林分固持土壤的效益值为0.216万元/hm^2左右,其综合效益分别为2.477万元/hm^2、1.877万元/hm^2和2.874万元/hm^2.

  • 标签: 水土保持功能 效益评价 固土保肥 水源涵养
  • 简介:采用1种遥感影像和单纯的监督分类方法,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土地利用调查中,难以获得高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为解决此问题,以陕北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以主成分变换的方法,对多源遥感影像(TM多光谱数据和SPOT全色波段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同时,在分类中,采用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混合分类法,改进训练样本选取方法,先以非监督分类获得初始训练样本,在对样本进行删除、增补、合并等调整的基础上,再进行监督分类.2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使土地利用信息自动提取的精度明显提高.与仅以TM影像为信息源,采用单纯监督分类法的分类结果对比可知:土地利用各类别的提取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类总精度从82.0%提高到89.2%;水体、水田和城镇用地等面积较小类别的精度,提高了10%以上;坡耕地与林草地的混分现象明显减少,精度均提高了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分类效果.研究结果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借鉴.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城镇用地 地区 技术支持 土地利用调查
  • 简介:为提高水土保持遥感调查中的分类精度,基于虚拟地理信息系统(VirtualGIS)软件平台,构建伊洛河流域的虚拟现实环境,以SPOT5卫星2.5m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为数据源,在卫星影像的三维可视化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训练样地并定义分类模板。通过与传统二维环境下的分类模板定义技术进行比较,发现前者分类模板定义褴体精度可以达到95.48%,而后者最高达88.19%;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可增强解译人员对遥感影像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分类精度,表明其在遥感影像分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标签: 虚拟现实 遥感 水土保持 分类模板
  • 简介:城市水土保持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作为基础和重要内容,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有助于唤醒公众的环境权利意识、水土资源意识和资源法制意识。借鉴农村水土保持宣传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围绕目标城市受众的潜在需求,从传达信息、内容形式和宣传渠道几方面入手,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并且注重加强宣传效果后评价,实现重点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宣传模式,希望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水土、保护资源的氛围,实现城市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城市水土保持 宣传策略 新媒体 效果评价
  • 简介:为配合福建生态省建设,南平市水土办与南平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依托建瓯二中等160多所中学开展水土保持教育活动,采取科研化起步,系列化施教,网络化拓展的策略,建构了"参与-感化、体验-强化、感悟-深化、激励-固化、养成-内化"的中学水土保持教育模式,使中学水土保持教育行动凸现科研化、课程化、日常化、系列化、公益化、养成化.3年多来共有4.8万多中学生接受较规范较全面的水土保持教育.本文就中学水土保持教育行动实施的策略作一概述.

  • 标签: 中学 水土保持教育 策略
  • 简介:在黄土高原树木生长经常遭受水分不足的制约,导致形成大面积"小老树"。选取"小老树"形成面积最大的小叶杨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探针技术研究不同树龄(31~34年生和49~54年生)小叶杨生长季内树干液流的动态变化及与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揭示不同树龄小叶杨水分利用策略的差异,为黄土高原"小老树"形成机制的阐明及其改造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31~34年生小叶杨一日中液流出现峰值的时间较早,而49~54年生小叶杨维持液流峰值的时间较长。2)旱季31~34年生小叶杨液流密度低于49~54年生小叶杨,且超过最大值后液流密度出现下降现象,随着雨季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液流密度会显著增加;49~54年生小叶杨雨季的液流密度低于31~34年生小叶杨,其液流密度随环境条件达到饱和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其液流对土壤含水量变化反应不敏感。3)2个树龄小叶杨整株耗水量差异不大,但31~34年生小叶杨单位面积的耗水量显著大于49~54年生小叶杨。表明低龄小叶杨液流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较大,而高龄小叶杨的水分利用趋于保守化,对干旱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 标签: 小叶杨 树龄 树干液流 水分利用策略
  • 简介:在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抚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由1997年治理前的4920.73km^2减少至目前的4602.79km^2,在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的基础上,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维持抚河健康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对策。

  • 标签: 抚河流域 水土保持 和谐共处
  • 简介:本文基于作者对中小学生是预防水土保持中坚力量这一现实的清晰认知,从中小学生践行水土保持的背景、目的、途径以及须注意的事宜等四方面对中小学生践行水土保持途径选择进行阐述。

  • 标签: 践行 中小学生 水土保持 途径选择
  • 简介:为了给研究区域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及生态恢复方案提供依据,以刘家峡库区北部东乡县典型小流域碾子沟和库区南部积石山县典型小流域三坪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的方法,利用ArcGIS、ArcView等软件对航摄地形图进行目视解译,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人工干扰方式和强度等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库区南北景观基质均为未利用土地(主要指荒沟荒坡),土地利用难度大;2)库区北部景观斑块特征较南部复杂,南部较北部更适合农业生产;3)库区南部景观多样性较北部高,景观类型丰富,而库区北部由于降水少,景观总体受人类活动干扰小,连通性高;4)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库区南部应以加强复合生态农林业生产为主,北部应加强陡坡退耕种草、农牧业协同发展,并实行封育保护,促进生态环境恢复。

  • 标签: 景观格局 景观类型 景观指数 刘家峡库区
  • 简介: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和承载能力,对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及生态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浙江省相关统计数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5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4年,全省水资源承载力逐渐呈上升趋势,且波动变化。同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作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现实依据。

  • 标签: 因子分析法 水资源 承载力 评价
  • 简介:不炼山造林是一项改革传统炼山造林方式的营林措施,可克服传统炼山造林中存在的火灾隐患、水土流失、养分流失等问题,并能降低造林成本、保持土壤肥力,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 标签: 不炼山造林 效果 试验
  • 简介:为恢复与重建西藏退化的草地,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在系统阐述西藏高原草地退化现状、退化特征的基础上,就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地质、地貌不稳定,土层浅薄,土壤颗粒粗化、石砾化,土壤固结力差,抗冲蚀力弱,是草地退化的物质基础;全球变暖,降水量低且蒸发强烈,大风频繁、强劲且持续时间长,冻融侵蚀强烈是草地退化的动力条件;超载过牧、过度樵采等人为干预的不断增强是草地退化发生、发展的关键。

  • 标签: 草地退化 特征 成因 西藏
  • 简介:根据百喜草的生物学特征特性,将其种植于果园,并与常年种植的黄花菜和花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百喜草能迅速生长并覆盖地面,保土、抗旱、防涝的效果明显,同时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改善果树的生长条件提高产量.

  • 标签: 百喜草 种植 效益
  • 简介:对戈壁表面砾石粒径的研究,可帮助了解戈壁特征,分析戈壁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认识沙粒迁移、沙漠扩展以及指导防沙工程。本研究结合野外调查,分析噶顺戈壁洪积扇21个样点砾石的粒度组成、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等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受洪水、重力与风蚀等作用的影响,戈壁地表砾石均以中砾为主(66.35%~95.04%)。海拔最高处以石质为主(85.54%),平均粒径值为-9.09(545.2mm)。砾石质量分数呈现出随海拔增加,中砾质量分数降低,而粗砾质量分数升高的趋势。2)粒度特征为:平均粒径值变化范围为-9.09(545.2mm)~-6.15(153.9mm);除样点12为分选中等外,其余样点的均处于分选较好以上水平(0.28~0.53);偏度以负偏为主导(80.95%),地表以细砾和中砾等细粒径砾石为主;峰度中,宽平和很宽平占整体的57.14%,中等占23.81%,尖窄和极尖窄占19.05%,显示砾石分布相对较均匀,在不同位置的砾石,具有微弱的地表过程差异性。3)分选系数与平均粒径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偏度与平均粒径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物源的岩性及戈壁发育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标签: 噶顺戈壁 洪积扇 砾石 粒度分析
  • 简介:和田河流域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区,根据和田河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为流域未来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区域生态环境整治规划提供参考,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

  • 标签: 生态 环境 敏感性 分析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