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农杆菌作为一种天然植物转化体系,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转基因研究中。在建立和优化转化体系研究中发现农杆菌转化法具有植物基因型依赖性,不同植物受体转化效率差异很大。在农杆菌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发现有许多植物基因及蛋白质参与农杆菌的转化过程。在农杆菌转化过程中,植物的生理生化及基因表达等方面有很大变化,植物防御酶和内源激素变化对农杆菌转化效率有重要影响。本综述对近年来影响农杆菌转化的植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以期为提高农杆菌转化效率及探索农杆菌转化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 标签: 农杆菌转化 植物基因和蛋白质 生理生化 基因表达
  • 简介:本研究以广西野生金线莲为材料,对植株形态和授粉特性进行了观测,研究了蒴果成熟度、培养基无机盐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有机添加物对无菌播种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广西金线莲植株外形优美,人工授粉结实率达到84.8%;蒴果成熟度对灭菌消毒和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授粉后生长75~90d的蒴果为最佳外植体材料;相较于MS和1/4MS,1/2MS培养基上种子萌发最快;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6-BA、ZT和KT对种子萌发的作用不明显,生长素NAA为0.3mg/L时对种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添加香蕉汁对种子萌发及之后的生长具有显著促进效果。

  • 标签: 广西金线莲 种源特性 无菌播种 萌发
  • 简介:影响因子(hnpactfactor),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传统期刊评价指标,尽管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值,但其意义在于可克服期刊由于历史长短、载文量多少带来的偏差。一般说来,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整体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 标签: 科技期刊 影响因子 分子植物育种 学术影响力 评价指标 统计值
  • 简介:在2005—2006年连续两年在条播条件下对国内外62份苜蓿种质55个4龄苜蓿品种的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参试的苜蓿品种间的种子产量差异比较大,生殖枝数/m^2、每生殖枝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花序小荚数,每小荚种子数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变异,遗传多样性比较复杂。通过对两年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种子产量与生殖枝花序数在两年中相关均极显著,可以作为高种子产量品种选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实际种子产量占潜在种子产量百分比在品种之间和茬次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发现两年中实际种子产量占潜在种子产量几乎均小于4%,绝大部分在1%~2%之间。研究发现千粒重与其它指标相关性不显著,国内品种千粒重表现比较大的变异,多数品种间千粒重差异较大,但国外品种间(除Jindera外)千粒重变异较小,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

  • 标签: 苜蓿 种子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遗传多样性
  • 简介:为了丰富栽培小麦转化受体基因型,优化农杆菌转化小麦幼胚的技术体系,本研究评价了21份四川优良小麦品种(系)的幼胚再生能力,并以筛选到的最佳受体为材料,利用正交设计研究了预培养时间、菌液浓度、侵染时间、抑菌剂浓度、共培养方式和农杆菌菌株等易互作的6个因素对幼胚抗性愈伤再生率的影响,并探讨了筛选剂卡那霉素(Kanamycin)的适宜浓度。结果表明,21份材料中‘5157’、‘川农16’、‘R364’、‘川麦42’‘、内麦8号’的绿苗率超过了30%,可作为优良转基因受体加以利用。以‘5157’为受体材料建立农杆菌转化体系,正交试验表明菌液浓度和农杆菌菌株对幼胚抗性愈伤再生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经优化后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农杆菌菌株用C58C1,幼胚不经预培养,在菌液OD值为0.4的农杆菌中侵染40min,共培养介质选用培养基,抑菌剂为200mg/L羧卞青霉素(Carbenicillin),适宜的卡那霉素筛选浓度为50mg/L。本研究为四川小麦遗传转化提供了5个候选基因型,为建立和优化小麦幼胚转化技术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初步建立了农杆菌转化小麦幼胚的技术体系。

  • 标签: 小麦 农杆菌 遗传转化 正交设计 幼胚培养
  • 简介:高质量mRNA的分离和纯化是转录组文库构建和基因表达调控等生物学实验的前提。为了调取较完整、纯度较高的mRNA,本研究采用磁性分离技术调取mRNA,磁性复合微粒通过其表面的功能团与oligo(dT)_(25)相偶联,形成杂交体-磁珠复合体,外加磁场来实现mRNA的快速分离,并经过不同试剂纯化后得到高质量的mRNA,用于构建转录组文库。结果表明:mRNA被调取后,使用不同的缓冲液纯化时对mRNA质量影响较大,经多次试验验证:结合缓冲液为2.5mol/LLiCl,洗脱缓冲液采用0.1mol/LLiCl和1%LiDS相结合进行纯化时,检测结果显示文库条带位于400~600bp之间,条带大小符合上机要求。高质量转录组文库的构建为高通量测序和基因克隆等实验提供帮助。

  • 标签: MRNA 分离与纯化 转录组文库 磁性复合微粒
  • 简介:硒不但是人类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适当的硒处理可以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但是过高的硒会损害植物的结构,抑制生长,降低叶绿素含量。但对于硒对植物叶绿体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尚未进行过系统的总结。本研究通过分析和总结硒是如何通过对叶绿体及光合作用实施调控,进而改变作物品质及植物的抗逆性,为合理、安全的施用硒肥提供理论依据,使之可以更好地发挥有益于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的生物学效应。

  • 标签: 植物 叶绿体 光合作用 抗逆性
  • 简介:以番茄为试材,研究了热处理对番茄硬度、V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贮藏期的影响。结果表明:55℃处理的番茄硬度最大,其次是38℃和52℃。说明热处理会减少番茄果实的水分,增加果皮的韧性;热处理32℃和52℃对贮藏期番茄的可溶性固形物保存效果较好;高温短时间热处理对贮藏期番茄的Vc保存效果较好;55℃热处理的可滴定酸含量较高。52℃番茄热处理对延长番茄的贮藏时间效果明显。

  • 标签: 热处理 番茄 品质 耐贮性
  • 简介:本研究利用在固体培养基上长期保存的杂交鹅掌楸胚性愈伤为外植体,对杂交鹅掌楸进行了遗传转化的研究。对于影响转化效果的众多影响因素,本研究主要讨论了乙酰丁香酮、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对杂交鹅掌楸转化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预培养阶段,乙酰丁香酮的使用有利于转化效率的提高,最佳条件时浓度100mg/L,预培养4d。而在共培养阶段,乙酰丁香酮的使用和延长共培养时间并不能显著提高杂交鹅掌楸的遗传转化效率。同时,在侵染时,不同菌液浓度和不同侵染时间对转化结果的影响也无显著的差异。通过PCR检测经过筛选培养获得的阳性植株,初步验证了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杂交鹅掌楸基因组中。

  • 标签: 杂交鹅掌揪(Liriodendron hybrids) 遗传转化 GAFP NP1
  • 简介:为探索菜用甘薯抗寒机理,以‘宁菜3号’、‘CH-2’、‘福薯18’、‘福薯10号’4个菜用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越冬和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胁迫的方法,对菜用甘薯抗寒性与POD、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低温胁迫后,‘宁菜3号’、‘CH-2’的POD活性增加速度快、活性强、酶活力持久,SOD活性高,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在低温胁迫后,POD、SOD活性变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不同可能是引起菜用甘薯抗寒性差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对菜用甘薯栽培的品种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进一步探索菜用甘薯抗寒机理提供参考。

  • 标签: 菜用甘薯 越冬存活率 低温胁迫 POD活性 SOD活性
  • 简介:本研究以6个月巨桉无性系GL1苗木为试验材料,外源施加赤霉素到巨桉茎部,通过组织化学分析其对木质部发育的影响。外施GA3浓度在1.0-10.0mg/L时能够显著促进桉树茎的伸长,外施1.0mg/LGA3时,新生木质部中纤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而纤维细胞的直径没有变化,组织化学分析表明木质部细胞的增加主要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纤维细胞数量的方式,新生木质部导管分子数量和直径并没有显著增加。同时GA3处理会引起新生木质部中S-木质素和G-木质素含量降低,且GA3并不能显著促进巨桉新生木质部细胞中纤维细胞和导管分子的伸长。这些研究说明赤霉素通过调控细胞的分裂和次生细胞壁成分的合成来调控巨桉次生木质部发育。

  • 标签: 赤霉素 巨桉 木质部 纤维细胞 导管分子
  • 简介:本研究以4个新疆野苹果优系为试材,采用绚丽海棠花粉对其进行控制授粉,研究绚丽海棠花粉对其果实品质(套袋条件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授粉相比,绚丽海棠花粉授粉果实的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和果实酸度有升高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柄长度有降低趋势,部分优系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果柄粗度变化趋势不一致;在控制授粉和自然授粉条件下,参试的4个新疆野苹果优系果实香气成分均以醛类和醇类为主,但控制授粉对其相对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优系N-1在绚丽海棠花粉授粉条件下,醛类相对含量有明显升高,而醇类相对含量未出现明显变化,优系N-2和N-3在绚丽海棠花粉授粉条件下,均表现为醛类相对含量明显降低,醇类相对含量明显升高,优系N-4的醛类和醇类相对含量受绚丽海棠花粉影响较小;绚丽海棠授粉对4个新疆野苹果优系醛类、醇类、酸类和酯类种类及各组分所占比重有明显影响。绚丽海棠花粉授粉对4个新疆野苹果优系果实品质有明显影响,但对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未表现出规律性。

  • 标签: 新疆野苹果 花粉直感 果实品质 香气成分
  • 简介:利用自行设计的双面紫外杀菌照射装置,探究了紫外照射对鲜切苹果表面微生物的杀菌效果。从5个紫外照射剂量(0.48kJ/m2,0.96kJ/m2,2.88kJ/m2,4.80kJ/m2,9.60kJ/m2)中选出了杀菌效果最佳的剂量,并研究了该剂量处理后鲜切苹果在贮藏期间表面沙门氏菌、霉菌和酵母及品质的变化。试验以传统含氯杀菌剂0.36%的次氯酸钠处理作为对照。结果发现,当双面紫外照射剂量为0.96kJ/m2时杀菌效果达到最佳;0.96kJ/m2的双面紫外照射处理初始杀菌效果显著优于0.36%的次氯酸钠处理(p〈0.05)。虽然两种处理对鲜切苹果贮藏期间的品质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但双面紫外处理在贮藏过程中对微生物的控制效果不佳。因此,需要紫外杀菌结合其他保鲜方式,对鲜切苹果贮藏期间微生物的有效控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 标签: 鲜切苹果 沙门氏菌 双面紫外 次氯酸钠
  • 简介:RM109是用化学诱变剂(NaN3)处理粳稻品种大力(OryzasativaL.cv.Oochikara)得到的具有2,4-D抗性的无侧根突变体,本研究以RM109与侧根正常的籼型常规水稻‘密阳23’杂交后代F4群体为研究对象,根据侧根数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把F4群体分成7个区组LR1~LR7,分别研究了不同侧根密度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相关性,同时分析了不同侧根密度水稻植株株高分蘖数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之间,冠根的根粗没有显著差异;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之间,根长有略微的差异,LR4与LR3存在显著差异;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之间,株高与分蘖数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水稻侧根的存在对株高和分蘖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众多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侧根密度与株高、单株有效分蘖数、单株生物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稻米的外观品质、粘度值无相关性。

  • 标签: 水稻 无侧根突变体 侧根
  • 简介:通过使用不同的脱水剂来研究种子活力和脱水效果,综合各种因素确定最佳的脱水剂及剂量,以提高种子质量。本研究以小麦‘济麦22’为材料,用2.25L/hm2立收谷、2.25L/hm2草甘膦、4.5L/hm2草甘膦和自来水喷施小麦,这四种处理分别用A、B、C、D表示,以D处理为对照。用二次烘干法测定种子水分,用纸上发芽试验可直接测定种子活力,采用沙床法培养的小麦幼苗来测定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干重和出苗率。结果表明,A、B脱水效果较好,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影响不大,C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显著增大;A、B、C对幼苗蛋白质含量、POD活性无显著影响,B使成苗率显著下降,C使光合色素含量显著下降,A则影响不大。总之,A脱水效果好,且对种子活力影响不大。研究不同脱水剂对种子活力和生理生化影响的变化规律,综合各种因素确定最佳的脱水剂及使用剂量,对于提高种子质量有重要意义,在种子的生产加工及安全贮藏中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作物的生产实践提供借鉴。

  • 标签: 小麦 成熟期 脱水剂 种子活力
  • 简介:鲜切果蔬因其新鲜营养、方便而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及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鲜切果蔬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因素,控制鲜切果蔬的微生物污染能够促进鲜切果蔬加工业健康稳定的发展,适当的气调包装(MAP)技术能有效的控制致病微生物繁殖,延长其货架期寿命。本综述介绍了气调包装技术以及气调包装对鲜切果蔬主要病原菌控制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MAP技术在鲜切果蔬贮藏保鲜方面的发展趋势,为今后鲜切产业包装及贮藏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气调包装 鲜切果蔬 微生物
  • 简介:大麦的糖化力和蛋白质含量是影响大麦品质的重要指标,对此类性状进行QTL定位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研究分别采用传统的单QTL扫描方法和3种贝叶斯LASSO方法实现此类性状的QTL精细解析。在对大麦蛋白质含量的QTL检测上,单QTL扫描方法共检测到了3个QTL,而3种贝叶斯方法检测到了7个QTL,其中2个与单QTL扫描方法检测的QTL吻合。在大麦糖化力的QTL检测上,传统的单QTL扫描方法共检测到了3个QTL,而3种贝叶斯方法除了检测到这3个QTL外,还检测发现了额外的2个连锁的QTL;表明贝叶斯方法在北美大麦蛋白质含量和糖化力QTL检测中可以更加有效地分离处于连锁位置或接近状态的QTL进而提高QTL的检测效力。

  • 标签: 贝叶斯LASSO QTL 多QTL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