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根据长江流域特别是三峡库区的调查和研究资料,论述了长江流域历史上自然植被的破坏情况,指出自然植被的破坏历史,就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发展史。对三峡库区19个县市50年代与80年代森林覆盖率比较和森林现状分析,表明三峡库区森林植被破坏十分严重,目前森林覆盖率平均只有19.5%;同时库区自然植被出现逆向演替,即植被退化,并指出了植被退化的一般规律。根据对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土壤侵蚀和产沙情况的调查资料分析,表明这一区域侵蚀产沙的主要面上来源是沿江的农田,库区长江河谷两岸大量存在的崩塌和滑坡也是侵蚀产沙重要的点来源。通过对三峡库区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侵蚀程度、面积和比例的统计分析,反映出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状况是随着森林植被的逆向演替而相应发展和加剧的,森林植被保护和建设是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的根本性措施。
简介:该文利用Fragstats和ArcGIS计算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特征和不同景观粒度下森林景观异质性指数,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苗二河流域有林地和非林地景观为优势地类,分布比较广泛;无立木林地面积小,分布比较集中;其它地类景观为劣势地类;2)随着景观粒度增加,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斑块形状越来越规则。景观中斑块数量较多,形状不规则,边缘曲折迂回程度较高。该指数同时反映出苗二河流域景观斑块聚集和离散程度,表明随着景观粒度增加,斑块呈现聚集状态;3)随着景观粒度的增加,平均分维数整体趋近于1,苗二河流域斑块形状周长较简单,趋于正方形等简单形状;4)随着景观粒度增加,聚合度指数不断下降,苗二河流域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不断上升。通过森林景观特征和不同粒度景观异质性分析,为科学合理规划建设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提供指导。
简介:土地分类法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规划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以往的土地分类研究中,一般是以“地块”为土地单元,“地块样本”是分类的对象,其数据是以地貌部位、利用现状、坡度、坡向、土壤种类、土壤侵蚀类型等众多指标因子(定性因子居多数)来表现某一特定“地块”的特征.按各个“地块”在不同指标因子上的不同“表现”,分别用数字1,2,3,…等将其“量化”,然后用普通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距离度量方法,以欧氏距离、最大(最小)距离、相似系数…等间隔尺度的统计量,来衡量地块样本之间“相近”或“相离”的尺度,采用动态聚类或系统聚类等方法,对“地块”进行分类.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地块样本的数据具有定性、高维、离散的特点,尽管可以进行“量化”处理,以数字1,2,3,…等来表示,但这些数字只是用来表示不同程度的“标志”而已,它本身并没有任何“量”的含义,更没有“大”与“小”的区别.那么对这样“量化”的数据采用普通多元统计分析中定义距离的方法,显然很不妥当,因为这样计算得到的距离,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地块样本之间的实际“距离”.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地块样本”之间的“距离”,正确而客观地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本文依据地块样本数据定性、高维、离?
简介: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Bge,一种C4灌木)苗种植在15升的容器中,给予不同的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了其水分关系和气体交换特征。结果表明:当土壤水分含量大于11%时,梭梭苗有高的蒸腾量;土壤水分含量低于6%时,苗木就不能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很好供水的苗木的蒸腾量与潜在蒸发量成线型相关。气体交换测定发现,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下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气孔导度、叶蒸腾强度和光合作用的下降。对同一苗木而言,由于这个地区有高的水气压亏缺(VPD),很好和中度供水的苗木在气孔反应方面有较宽的范围,气孔在决定光合作用方面起着较小的作用,二者没有明显的线型相关关系。虽然水分胁迫使蒸腾速率比光合速率下降的更快,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而较高的蒸发需求增加了蒸腾量,限制了光合作用,但是总的趋势是光合作用和蒸腾强度成线型相关。图6表2参15。
简介:由于气候变化会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它对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了解贫困地区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掌握他们所采取的适应措施,识别影响他们采取适应措施的重要因素,对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澜沧江这样一个已经历了较明显气候变化的贫困地区为研究地点,通过问卷访谈搜集了较详细的村级和农户级数据。通过一般描述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分析,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受访农户认为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对他们的农业生产和生计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受访家庭已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农户家庭采取适应措施的数量跟家庭的人力资本、接受的相关培训和社会资本等因素显著相关。基于上述发现,建议政府今后应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强技术推广和农户培训,提高他们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