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低产茶园形成的原因:1.冻害。茶叶在我省的分布已属北部边缘地带,不少茶园又选址于风口、冈五或山坡上部,几乎年年遭受冻害,轻者梢部冻死,重者地上部分全部死亡。既使根部依然活着,春茶也几乎无收。2.水土流失。分布在冈丘与山坡上的茶园,因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导致茶树瘦弱而低产。3.病虫危害。茶树刺蛾、蚧壳虫、袋蛾、炭疽病等

  • 标签: 改造措施 低产茶园 形成的原因 茶树 更新复壮 土流失
  • 简介:系统采集0~20cm土壤样本,分析朔州市市区林业土壤土壤容重和速效养分现状。结果表明,朔州市公园绿地、街头绿地和附属绿地土壤容重适宜,基本不会影响绿化植物的生长,但道路绿地土壤容重偏大,不利于绿化植物的生长;土壤速效氮含量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林业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丰富。

  • 标签: 林业土壤 容重 速效养分 朔州
  • 简介:一项全球性的调查研究显示:为了用树来吸收碳的目的而种植新的森林,需要水和土壤资源的较大成本。造林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一个潜在的有利工具,但是森林也会影响到它们所依赖的水和土壤资源,产生一系列的负效应,比如使河流干涸和土壤盐碱化。

  • 标签: 土壤资源 成本 造林 二氧化碳浓度 土壤盐碱化
  • 简介:《日本林业》2008年1月10日报道,森林综合研究所已查明,日本森林土壤对温室效应气体甲烷的吸收量约是欧美的2倍、氧化亚氮的释放量是其一半以下。如果掌握了日本森林吸收温室气体的机理,就可能对抑制全球变暖做出贡献。

  • 标签: 森林土壤 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气体 氧化亚氮 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
  • 简介:杨树是中国速生丰产人工林主要树种之一。简单、准确的评价杨树林地的土壤养分状况对人工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SNSA)在评价我国农田土壤养分状况方面已有成功的应用,本文首次应用该法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评价。通过土壤样品的收集、理化特征分析、实验室预测与最佳施肥推荐、田间试验验证等过程,研究结果认为田间试验结果与实验室的预测一致,表明SNSA在评价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方面是可信的。结果表明,N和Zn是试验地区土壤主要养分限制因子,且N的缺乏程度大于Zn。图2表3参13。

  • 标签: 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 杨树 限制因子 评价
  • 简介:宿根花卉的地下部分通常具有较大的或呈块状的主根,主根可以数年直至数十年不死,但其生长点每年移动,形成新的植株。不同种的宿根花卉的根在土壤中深入扩展的情况各异,根系外貌也依外界环境而发生变化。就主要种的根系组成来说,可具体分为浅根性(主根10~30厘米)和深根性(30~50厘

  • 标签: 宿根花卉 土壤条件 根性 主根 根系发育 地下部分
  • 简介:通过实地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GIS技术的应用,系统研究了深圳市城市绿地土壤理化特性,包括颗粒组成、容重、孔隙度、土壤渗透性、pH、有机质、阳离子变换量、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以及土壤重金属含量,绘制了深圳市城市绿地土壤质量主要指标分布状况专题图,评价了深圳市城市绿地土壤肥力质量和环境质量,揭示了深圳市城市绿地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

  • 标签: 深圳 城市绿地 土壤质量
  • 简介:对广州市沙面古树群土壤的调查表明,沙面土壤多为碱性至强碱性,近一半的土壤养分不足、有机质含量低;59.22%的土壤全氮偏低至缺乏,98.68%的土壤全磷偏低,55.26%土壤全钾含量处于正常水平,土壤质地多数能满足古树生长。

  • 标签: 广州市 沙面 古树 土壤调查
  • 简介:土壤作为园林植物的生长介质,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的景观生态效益,而铅是重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之一,了解其在土壤中的吸附特点有利于防治土壤的铅污染。本文采用根垫法盆栽试验获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并用等温平衡吸附法研究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对铅的吸附特点。结果表明,根际土壤比相应的非根际土壤铅的吸附量高,但在含铅溶液浓度为0-0.5mmol/L条件下,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壤铅的吸附量差别不大,几乎全部被吸附。随着铅浓度增加,根际土壤吸附量增长迅速,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Pb吸附量差值随着Ph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两种土壤的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对Pb离子吸附有显著的差异。

  • 标签: 吸附 黄褐土 红壤 根际 非根际
  • 简介:以浙江省奉化市覆盖栽培的雷竹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定位研究方法揭示在相似气候和土壤质地条件下,不同覆盖年限下雷竹林土壤土壤钾素的养分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年限的林地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存在显著差异。试验林地全钾含量变幅是12.5~34.24g/kg,速效钾是37.55~492.34mg/kg,速效钾的变异十分显著而全钾相对较小。全钾含量在覆盖栽培10年之前逐步递增,速效钾含量在覆盖3次或超过6年后增加尤为明显。值得关注的是全钾含量在10年后又趋下降,速效钾含量在覆盖栽培8年后开始下降,全钾含量变化幅度小于速效钾主要是由于二者养分来源和利用状态不同所致,矿物态的难溶性和缓效性钾是全钾主体,相对稳定,覆盖物料的残留分解释放引起速效钾养分增加显著。因而,从土壤肥力因子钾素养分来说,覆盖年限不宜超过10年,连续覆盖的次数或频率应少于3或4次,以稳定或提高雷竹林土壤钾素养分状况。

  • 标签: 雷竹林 土壤钾素 变化特征 覆盖栽培
  • 简介:落叶松属寒温带及温带树种,适宜生长于海拔300~1300m不同环境地带,耐寒性极强,在零下五十摄氏度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因此其成为了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地区高山针叶林主要森林组成树种,也是三北防护林栽植的主要树种之一。尽管落叶松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土壤的肥力质量直接影响着落叶松的生长。而经研究表明,湿润、排水良好、土地肥厚的土壤条件和通风的自然环境最适合落叶松生长。本文利用长期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的经验,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总结了落叶松人工纯林地的土壤变化、防治地力衰退的趋势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标签: 落叶松 人工纯林 土壤肥力 研究
  • 简介:研究了福建省常见的7种土壤类型(红壤、黄红壤、黄壤、紫色土、红土、黄泥土、水稻土)对毛竹林出笋数、新竹成竹率和新竹胸径的影响。结果显示,毛竹林出笋数及新竹胸径在不同土壤类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新竹成竹率在不同土壤类型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认为,在毛竹造林时应优先选择退耕的农地,即耕作土壤黄泥土和红土。

  • 标签: 毛竹林 土壤类型 出笋数 成竹率 新竹胸径
  • 简介:测定兰州市皋兰县水阜乡老虎台雨养生态试验示范区不同坡面、不同坡位土壤有机质、有效P、速效K、全盐量和水解N含量及pH值,评价土壤养分状况,为植被恢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阴坡>半阳坡>阳坡、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土壤pH值偏高,呈碱性;盐分含量较高,属于盐渍化土,在植物恢复配置时,首先要选用耐盐碱的植物,其次还要考虑耐瘠薄的品种,适当施用一些有机肥料。

  • 标签: 老虎台 土壤养分 植被恢复 雨养
  • 简介:城市林地土壤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上海市林地土壤成分复杂、肥力低下的现状,对不同林地类型土壤分0-10cm、10-30cm、30-100cm三层进行基本理化性质的调查,对各项指标进行归类分级,得到不同林地类型及不同土层的养分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上海市林地土壤总体养分偏低,普遍存在土壤压实、物理性质退化等问题。同时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阐明未来的土壤保育方向,对进一步改良上海绿化林地土壤起到指导作用。

  • 标签: 土壤肥力 养分指标 内梅罗综合指数 土壤评价
  • 简介:运用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法,以处于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的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纯林为试验对象,在相似的立地条件和施肥种类、方式、用量等条件下.踏勘后选择坡向分别是东南坡向、南坡和东坡,中下坡位的毛竹笋用林、材用林分,林分经营年限14—18年,立竹度2420—2640株/hm^2,其中材用林和笋用林各设置标准地6块,共计12块标准地。

  • 标签: 毛竹笋用林 空间变异特征 土壤酸度 笋材 林分经营 系统定位
  • 简介: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分析23块标准地基础数据,采用Fisher准则下的多元线性判别函数的计算方法,对湿地松植株感病指数与土壤属性因子进行判别分析和相关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探讨论证.通过施肥效应试验检验,结果表明:湿地松叶部病害(主要是褐斑病和赤枯病)与土壤养分条件的多元线性判别函数公式可以预测湿地松是否感病及感病程度,R值越大,感病越轻;湿地松叶部病害的关键土壤因子是K%含量及全N/全K比值大小,病害感病指数与全K%含量呈负相关,与全N/全K比值呈正相关;施用钾肥对抑制病菌生长发育、减轻病害有一定效果,而施用氮肥过多,会导致病害加剧.

  • 标签: 湿地松 病害 土壤养分 褐斑病 赤枯病 落针病
  • 简介:介绍了国外近年来在菌根真菌、土壤有效养分和细根形态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评述。

  • 标签: 菌根真菌 土壤养分 细根形态
  • 简介:对北京不同植被类型的园林绿地土壤CO2排放浓度和通量进行比较,通过利用AV-SFS“土壤呼吸分析仪”测量,于2010年9~12月测定并分析了北京朝阳区四环附近3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C02排放日变化状况。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CO2排放变化都表现为单峰曲线;裸地和林下园地的土壤CO2排放单日日变化幅度都比草坪地的值低;两者日排放浓度最高值高于草坪地,最低值低于草坪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O2排放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地在实验状态下,草坪地的土壤碳通量日变化最高,平均值为-437.1g·m^-2·s^-1;裸地土壤碳通量日变化最低,且与林下园地两者之间的差异较小。

  • 标签: 土壤 CO2排放通量 园林绿地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