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浅、脑山地区,对多年生红豆草进行种植试验,结果显示:浅、脑山区红豆草收获期的密度分别为7万株/公顷、19万株/公顷,分枝数分别为7个/株、7个/株,平均株高分别为13.4cm、37.9cm,鲜草产量分别为647.7kg/hm^2、2910.0kg/hm^2。浅山地区冬春季节持续干旱、土壤严重缺水,脑山地区冬春季节土壤相对湿润,是浅、脑山地区红豆草各项指标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简介:利用1961-2010年西宁市三县灾情普查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法分析了西宁市基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气象干旱指标对农业气象干旱的适用性,同时采用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回归等方法,用近年来自动站土壤墒情资料,建立了简单易行的农业气象干旱预测预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西宁市生长李各月降水主要为正常年型,其次为轻旱和稍丰年型;季节正常为主要降水年型,其次为轻旱、稍丰,其余降水年型出现频率小。干旱发生频率从大到小均为春、秋和夏;年降水量基本不出现重旱或超丰以上的降水年型,正常年型占58%~66%,气象干旱发生频率为14%-22%。轻旱出现频率为15%左右,而中旱和重旱出现频率不足5%。用降水、气温与土壤水分间的关系建立墒情模型,参数获取简单,实用性强,开展农业气象干旱发生、发展趋势预测,对农业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简介:魏捷等(1998)对不同海拔地区珠芽蓼激发荧光F736F689比值的研究结果表明,F736F689比值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说明光能随海拔升高更有利于向PSII分配。但对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测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绿体基粒片层逐渐减少,基质片层逐渐增多。PSII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少,PSI却相反。较少的PSII和LHC-II分配较多的激发能,可能在于基质中存在较多的游离的LHC-II和LHC-I,它们有利于状态II向状态I的转换,使激发能有利于向PSII分配,从而使两个光系统间的光能分配达到平衡,维持最大的光合效率和光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