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亚洲一直在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中国在2003年的增长速度也首次达到45.1×10^4桶/日。日本也起了主要作用,尽管是暂时的,但由于它的核动力危机,却导致了2003年需求增长速度达到8.4×104桶/日。

  • 标签: 需求增长 亚太地区 石油 中国 增长速度 核动力
  • 简介:1概况及相关背景受日本东京大学伊藤国际研究中心邀请,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辛源于2016年3月21-24日赴日本东京大学参加亚太地区气候工程国际联合研讨班。此次研讨班的主题为“气候工程:面向亚太地区的联合研究”(ClimateEngineering:TowardResearchCollaborationintheAsia-PacificRegion).

  • 标签: 日本东京大学 气候工程 亚太地区 研讨班 国际 中国气象局
  • 简介:利用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海表温度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Morlet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亚洲一太平洋地区(20°N~70°N,40°E~120°W)冬季海平面气压异常的空间结构与时间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异常与全球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亚太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场异常既存在近乎纬向的偶极型(反位相)分布,也存在明显的经向的偶极型(反位相)分布。冬季海平面气压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主要有4个,分别位于亚洲东北部地区(60°N~70°N,110°E~150°E)、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25°N~35°N,150°E~170°w)、我国西北部地区(35°N~45°N,85°E~110°E)及阿留申群岛~带(50°N~60°N,170°E~165°W)。亚洲东北部地区与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之间,以及我国西北部地区与阿留申群岛地区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冬季海平面气压异常存在一个经向的偶极子振荡和一个纬向的偶极子振荡。两个偶极子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变化特征都具有显著的3~4年周期;而纬向偶极子指数还有16年左右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偶极子指数与海温异常(SSTA)的相关系数分析,以及对应强正(负)偶极子指数所作的合成SSTA分析一致表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SSTA对亚太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的异常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海温异常型将导致不同型的海平面气压场偶极子振荡模的出现。冬季北太平洋的SSTA从赤道东太平洋到堪察加半岛南有“-、+、-、+”式(“+、-、+、-”式)波列状分布特征,以及在西北太平洋近岸海区均为负(正)海温异常,将有利于亚太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场出现经向型振荡的正(负)位相模。冬季北太平洋40°N附近(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的明显SSTA负(正)异�

  • 标签: 海平面气压 偶极子 REOF展开 小波分析 海温异常
  • 简介:1概况2015年10月6—9日,第14届亚太地区卫星数据交换应用合作机制(APSDEU-14)和第26届北美/欧洲数据交换(NAEDEX-26)联席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来自世界气象组织(WMO)、欧洲、北美、亚太地区的12个国家或组织共26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中方参会代表为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刘健和咸迪。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统一协调下,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一直跟踪和参与APSEDU的活动,并曾在2004年4月和2014年5月成功承办了第5届和第13届APSDEU会议。

  • 标签: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数据交换 亚太地区 合作机制 会议简介 欧洲
  • 简介:1概况我国的大气本底站主要利用Brewer光谱仪开展臭氧柱总量及紫外辐射的观测。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本底站臭氧柱总量观测业务,推进与国际间的观测技术交流,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张晓春和王缅应WMO邀请于2017年9月2—10日参加了第16次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大气监测网(GAW/WMO)臭氧总量及廓线Brewer光谱仪亚太地区操作员培训班。

  • 标签: 臭氧总量 亚太地区 光谱仪 培训班 操作员 WMO
  • 简介:1基本情况2015年6月23—26日,2015年亚太雷电国际会议(Asia—Pacific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ightning,APL2015)在日本名古屋召开。亚太雷电国际会议是国际上关于雷电研究方面的重要学术会议之一,每2年举办一次。

  • 标签: 国际会议 雷电 会议简介 LIGHTNING 学术会议 名古屋
  • 简介:第10次“亚太卫星数据交换和应用会议(APSDEU)”2010年2月17~19日在墨尔本澳大利亚气象局召开。美国NOAA/NESDIS/NWS、欧洲卫星组织(EUMETSAT)、日本JAM/JAXA,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气象局,以及WMO/WIS代表出席。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赵均壮、卫星气象中心罗东风、咸迪参加会议,并做了关于风云卫星系统现状和发展计划报告,

  • 标签: 亚太卫星 数据交换 应用 中国气象局 澳大利亚 NOAA
  • 简介:过去数十年北极地区冰量的减少成倍加剧了亚欧地区寒冬的出现,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的一项研究得出上述结论。不过,这种寒冬高频率出现的趋势可能会在未来减少,因为到21世纪末期,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有可能超过海冰减少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北极地区 寒冬 冰量 地球科学 高频率 气候变
  • 简介:2017年3月1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强风暴实验室(NSSL)戚友存博士访问气科院,并做了题为“多雷达多传感器系统(MRMS)的定量降水估测性能”的报告.戚博士介绍了美国多雷达多传感器系统(MRMS)在降水估测方面的应用、数据的质量控制、回波处理、降水区识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报告会由梁旭东研究员主持.

  • 标签: 多传感器系统 交流 合作 降水估测 质量控制 回波处理
  • 简介:2013年3月27—30日,由气科院和东亚天气协会联合主办的第9届东亚地区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和高影响天气国际研讨会(ICMCS-IX)在京召开。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大学、业务及研究机构的120名专家参加会议。第9届东亚天气协会主席气科院张人禾研究员主持会议开幕式,气科院院长端义宏和WMO代表NanetteLomarda女士到会致辞。会议收到各国学者论文115篇,各国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16个。

  • 标签: 高影响天气 交流 合作 东亚地区 国际研讨会 强对流系统
  • 简介:2016年3月15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王薇研究员访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做了题为“WRF模式的最新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WRF模式在新的云量计算方案等5个方面的改进。报告由气科院千人计划专家陈飞教授主持。2016年3月23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刘志权博士受邀到气科院进行学术交流并做了题为“我国大气再分析计划与进展”的学术报告。刘志权博士结合全球大气再分析系统的发展状况,重点介绍了中国全球大气再分析系统的研究计划,以及中国全球再分析资料与东亚区域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的相互关系。梁旭东研究员主持了报告会。

  • 标签: 学术交流 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球大气 WRF模式 再分析资料 合作
  • 简介:2012年2月21日,美国《大气研究》杂志主编JoseLuisSanchez教授应邀访问气科院,并为科研人员做了“发表你的研究:《大气研究》杂志”学术报告,副院长张小曳主持报告会。2012年7月10日,世界天气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JSC/WWRP)主席GilbertBrunet博士到气科院访问。院长张人禾介绍了气科院组织实施的WWRP国际研究发展项目(RDP)“南华季风降水野外科学试验”的初步设计,项目成员与GilbertBrunet博士就项目进展和下一步发展计划进行了深入探讨。

  • 标签: 交流 合作 科学委员会 学术报告 科研人员 科学试验
  • 简介:合作与交流我院与国内外诸多科研、业务单位和高等学校有广泛的学术交往和合作,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拉丁美洲国家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官员来院参观、访问、讲学、洽谈合作项目等,并派出40多人次的研究人员...

  • 标签: 学术交流 拉丁美洲国家 高原试验 暴雨试验 合作与交流 协调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