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尽管发表了大量用来解释滑坡自然条件、制定预报和预防滑坡方法的论文,但是,目前在该研究领域的结果,多数情况下不符合实际需求。其原因是所应用的方法是以地质灾害的定性分析为基础的。利用仪器和严谨的科学方法,例如,在解决全球范围内地质力学中的问题时,如此做是完全不够的。

  • 标签: 滑坡 挤压 岸坡 地质灾害 科学方法 地质力学
  • 简介:介绍了使用CG-5相对重力仪对宝坻重力仪动态精度检定进行标定的情况,并对观测成果精度进行了分析,实现了对检定的成功标定。

  • 标签: CG-5 相对重力仪 检定场 标定
  • 简介:一、露天矿边变形监测目的、内容1.露天矿边变形监测目的(1)提供矿山滑坡恶意警报,保障工作人员及设备安全,且在变形趋稳时解除警报,以利组织生产。(2)提供可靠监测资料以识别不稳定边变形和潜在破坏机制及其影响范围,以制定防灾、减灾措施。

  • 标签: 露天矿边坡 变形监测 GPS 应用 设备安全 工作人员
  • 简介:采用大量数学模型分析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的动力学。为了评价这些模型在具体作用中的实用性,以及研发新的模型,必须对现有模型进行分析和标准化。根据基本物理原理,将数学模型分为3种类型——连续模型、细胞自动机和非连续模型。连续模型又分为欧拉和拉格朗日子模型;而非连续模型根据所采用的方程组分为单元素和多元素子模型。下面按工程地质作用种类,简要介绍和分析这些模型的应用领域。

  • 标签: 数学模拟 泥石流 滑坡 崩塌 分类
  • 简介:在介绍国际碳市场情况的基础上,总结潜在的农业温室气体减交易项目类型,探讨中国如何在国际碳市场前景不明朗、自愿碳市场刚刚起步,以及国内实现节能减目标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机遇中,克服农业温室气体减项目所面临的单位减排量小、交易成本高、方法学和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缺乏,以及国内交易平台尚不规范的困难,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

  • 标签: 农业 温室气体 碳减排 市场机制
  • 简介:文章运用利益主体理论(stakeholder)及协同共生理论(symbiosis)的分析方法,以“福建楼”世界遗产旅游地为典型案例,探究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核心利益主体冲突格局、机理及其治理机制.研究表明:“福建楼”世界遗产旅游地跨界冲突格局表现为横向层面的品牌共生体的冲突和纵向层面的利益共生体的冲突,其背后深层次的冲突机理主要在于行政分割运作、地方利益导向等因素导致跨县市利益冲突日趋激烈,加上内部强弱势利益主体间利益分配失衡引起纵向层面的利益冲突愈演愈烈.最后,针对利益主体的冲突博弈问题建立了多维度的跨界治理机制.

  • 标签: 跨界区域 品牌共享型旅游地 冲突 治理 福建土楼
  • 简介: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各类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建设、运行过程,也会带来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引发了人们对于新能源发电技术"低碳"属性的担忧。遵循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对国内外大量资料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火电和主要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国家发展规划目标,对新能源发电替代火电的温室气体减潜力进行了估算。分析结果表明,即使考虑生命周期内的排放,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仍远远低于火电,新能源发电技术替代火电的温室气体减潜力巨大。

  • 标签: 生命周期评价 温室气体减排 新能源发电
  • 简介:基于台兰水文站2003-2005年观测的水文气象数据,通过参数率定和验证获得了适用干台兰河流域的HBV水文模型优化参数。应用RegCM3气候模式在IPCCSRESAIB情景下的预估数据,经Delta降尺度方法生成流域未来气候数据,外结合流域冰川退缩情景预估台兰河流域径流在21世纪中期(2041-2060年)和末期(2081L2100年)可能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1龄纪中期和末期,台兰河流域气温将显著上升,而降水变化不大;21世纪中期冰川3种可能退缩比例为15%、20%和25%,未期分别为20%、30%和40%;无论冰川处于哪一种退缩情景,21世纪径流较基准期(1981-2000年)都呈增加趋势,中期和末期最小增幅将分别为17.3%和18.6%;最大增幅可达45.9%和66.0%;耦合RegCM3气候模式预估增幅为28.9%和41.5%;台兰河流域未来径流年内分布与基准期大体相同,但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在21世纪中期5月份径流增加很快,径流峰值出现在7月份,而到21世纪末期径流峰值出现征8月份。

  • 标签: 径流预估 HBV模型 气候变暖 冰川退缩 台兰河流域
  • 简介:天山冰雪融水是塔里木河的重要补给水源。利用融雪径流模型(SRM)对天山南科其喀尔冰川流域冰雪径流进行模拟研究。甚于流域的气象梯度观测,确定了不同高度带降水梯度和月气温直减率。基于2007和2008年的实测径流值优化确定了各月的积雪、裸冰以及表碛覆盖冰的度日因子值。模拟结果表明,融雪和融冰径流过程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模拟。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气温是敏感因子。气温分别升高1℃、2℃和4℃时,以融雪径流为主的35月径流分圳增加48%、155%和224%,以冰川径流为主的5—10月径流分别增加30%、77%和104%。气候变化也会影响流域径流过程,气温升高4℃、降水增加20%时,春季径流峰值出现时间由5月中旬提前到4月20日左右。流量由6m^3/s增大到17m^3/s。

  • 标签: 天山 度日因子 融雪径流模型(SRM) 科其喀尔冰川 气候变化
  • 简介:利用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AR4)的15个耦合气候模式在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对我国夏季降水及相关大气环流的未来时空变化特征与模式之间的不确定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夏季降水表现出较强的局地特征。其中,我国东部和高原地区的降水在21世纪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且这种趋势随着变暖的加剧而增强,同时模式模拟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也更好,表明这一结果的可信度较高。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新疆南部地区表现为持续的降水减少趋势,而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则呈现出先减少(21世纪初)后增加的特征,不同模式对降水这些局地特征的模拟也都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其他地区夏季降水在21世纪的变化不大,同时模式模拟的一致性也较差。多模式模拟的我国未来百年夏季降水的这些变化特征在温室气体高、中、低不同排放情景下基本一致,A2情景预估结果变化最大,AIB次之,B1相对最小。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预估结果显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大部分模式的模拟结果都表明,东亚夏季风环流有所增强,从而使得由低纬度大洋和南海地区向我国大陆的水汽输送增加,造成该地区大气含水量的增多,从而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增加提供有利条件。此外,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增强,其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也明显增大。这些环流及其不确定性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夏季降水未来变化预估结果的可信度。

  • 标签: 降水 大气环流 预估 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