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城市轨道交通也随之不断发展完善,线路难免会穿越人工湖等水域,施工难度及风险极大。本文通过东莞市轨道交通1号线松山湖站~大朗西站区间盾构下穿沟谷公园水域为依托,分析总结盾构下穿水域所面临的风险难题并进行研究,为类似工程的施工能提供施工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工程经验。
简介:莱州湾南岸平原是指西起小清河口,东至胶莱河口的广大沿岸地区,这一地区近年来是我国工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也是我国地下咸水入侵较为严重的地区.历史上,莱州湾南岸平原地区曾有一些湖泊存在,如巨淀湖、黑冢泊、别画湖,但现在早已荡然无存了.研究这些古湖泊的消亡原因对于恢复该区古地理环境以及确立湖迹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地层剖面分析、地名考证、遥感解译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对莱州湾南岸古湖泊的消亡原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指出该区古湖泊消亡的原因是气候变干、河流变迁、人类活动影响等,其中气候变化是古湖泊消亡的根本原因,河流变迁是古湖泊消亡的直接原因,而人类活动则加速了古湖泊消亡的进程.
简介:利用20世纪初以来的地图、历史文献资料和1986~2005年期间7年不同时相的TM影像数据,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方法,分析近百年湖北省湖泊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近100多年来,湖北省湖泊演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并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②20世纪初期,湖北省湖泊面积约为26000km2,到2005年为3025.6km2,仅为百年前的11.64%;近百年来绝大部分湖泊面积都在缩小,部分湖泊因围垦或其他原因已完全消失或变为它用,部分湖泊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人类活动是湖北省湖泊百年变迁的主导因素。③20世纪下半叶湖北省湖泊变化迅速,湖北省湖泊面积由50年代的约8503.7km2波动减小至80年代的约2977.3km2,发生在60~80年代的围垦是造成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从90年代开始,因重视湖泊保护和退田还湖,使湖泊萎缩的态势得到遏制,局部湖泊面积有所恢复。
简介:摘 要:文章在遵循湖泊健康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本步骤,结合乌梁素海的实际情况,构建了适合乌梁素海的健康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估指标的权重确定,运用逐级加权综合评估法对乌梁素海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得出乌梁素海现状2023年湖泊健康综合得分为73.81分,属于健康状态。
简介: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马家村组沉积厚度巨大,达1960m,由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和湖泊沉积组成.在河流与湖泊沉积中,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共6种类型,分别为Skolithoslinearis、Cylindricumichnosp.、Palaeophycustubularis、"J"形潜穴、垂直分枝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从形态分析,大多数为居住迹,按照遗迹化石产出岩层的岩性、扰动特征和残留遗迹等总体特征,将所发现的遗迹化石层划分为两类遗迹组构,即软底组构和僵底组构.前者主要发育在纹层状极细砂岩和粉砂岩中,潜穴密度大,属种单一,包括Skolithos组构和Palaeophycus组构;后者主要发育在厚层泥岩中,潜穴密度较大,类型稍多,包括由Cylindricumichnosp.、垂直分枝潜穴、J形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所组成的遗迹组构.与报道过的其他地区陆相遗迹化石的对比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沉积中的组构特征在白垩纪有明显变化,而浅湖沉积中的遗迹组构表明造迹生物的扰动能力显著加强.
简介: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发布的2012年全球冰川分布数据等资料,选取青藏高原冰川分布较集中的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个时期Landsat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和研究区附近气象站的气象资料,综合利用"3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等,研究3个时期研究区内湖泊面积与数量及其变化,从气候要素变化与冰川退缩角度分析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3个时期研究区冰川补给型湖泊整体呈扩张态势,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冰川补给型湖泊面积分别为10700.5km^2、11910.7km^2和12518.3km^2;与1995年相比,2005年的湖泊数量增加了2041个,与2005年相比,2015年的湖泊数量增加了21个;分布在研究区各流域中的冰川补给型湖泊变化状况不同,分布在羌塘高原上的湖泊扩张幅度大,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湖泊呈缓慢扩张态势,分布在研究区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中的湖泊相对稳定,还有一些湖泊在萎缩。随着海拔的增加,研究区中的湖泊数量和面积都呈现类似正态分布的特征。1995-2015年期间,冰川退缩和气温上升是导致青藏高原冰川补给型湖泊面积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简介:黄骅坳陷王徐庄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部厚40-50m,由碳酸盐岩与泥页岩互层组成,为湖泊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台地沉积.碳酸盐岩主要为石灰岩,包括亮晶颗粒石灰岩、泥晶颗粒石灰岩和泥晶石灰岩.颗粒主要为腹足类,也有鲕粒和内碎屑.根据沉积特征,混积台地可进一步划分为亮晶颗粒石灰岩滩、泥晶颗粒石灰岩滩和滩间等三种相.亮晶颗粒石灰岩滩为高能持续动荡环境,水深在正常浪基面之上,以亮晶颗粒石灰岩沉积为主;泥晶颗粒石灰岩滩为间歇动荡环境,水深在正常浪基面附近,以泥晶颗粒石灰岩沉积为主;滩间为安静低能环境,水深在正常浪基面之下,以泥晶石灰岩和页岩沉积为主.滩主要分布在台地边缘.同生断层的活动控制了台地的形成及滩的展布.亮晶颗粒滩是最好的储集相带,泥晶颗粒滩次之,滩间最差.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高产井并不是位于构造高部位的滩间,而是位于低部位的亮晶颗粒石灰岩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