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丹玉39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实验方法,研究春玉米25%、35%、45%、55%、65%、75%、85%和95%共8种供水处理条件下的玉米出苗率及玉米根系和叶片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旨在探索辽宁春玉米播种和出苗期间水分胁迫对玉米出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不同水分胁迫对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玉米出苗率在中度到重度干旱条件下(〈45%),为不能播种指标;在轻度干旱条件下(55%),为非经济播种指标;在适宜土壤水分条件下(65%—75%),为适宜播种指标;在85%左右时也为适宜播种指标;在偏湿条件下(95%),为可播种指标。玉米出苗期间,水分胁迫对玉米植株和根系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对根系影响比对植株的影响更显著。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农田的水分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本研究旨在探讨遥感影像在农田水分监测中的应用。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和地面观测数据,对农田的水分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卫星遥感影像能够有效检测农田的水分状况,其结果与地面观测数据高度一致,监测精度达到了较高水平。更重要的是,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全面、快速和连续的农田水分监测,为科学合理地管理农田水资源,保障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研究还发现,遥感影像在监测农田水分状况时,可以快速定位干旱地区,并提供准确的干旱等级评估,从而为农业灾害防御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综上,遥感影像在农田水分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简介:环境因子对洞窟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在敦煌莫高窟72窟蒸发水分的收集过程中,通过对窟内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分析窟内温湿度对水分蒸发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根据围岩水分蒸发机理,探讨影响水分蒸发的外部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洞窟2.0℃的温度变化即可对水分蒸发产生显著影响,短期内蒸发量可增大1倍以上。温度高、蒸发量大,可导致窟内相对湿度增加,因此目前全球性的气温升高对洞窟文物将产生不利影响。敦煌地区降雨量的增加增大了空气潮湿过程激活壁画盐分的可能。莫高窟所处的地理位置、地热、地形结构、围岩孔隙度和洞窟结构本身对围岩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环境因素揭示了莫高窟壁画能够保存至今的关键原因,为今后洞窟文物的更好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简介:采用祁连县托勒、野牛沟、祁连三站1959—2008年历年逐月、逐日降水量和蒸发量及0.1-25mm各等级降水日数,用气候诊断方法,对统计量的平均值和年代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水分资源时空的变化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①祁连县年平均降水量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分布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的趋势。②祁连县各季除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其余季节都呈上升趋势,夏季降水最多,冬季最少,秋雨多于春雨。⑧祁连县三站≥0.1~≥25.0mm不同等级夜雨率总体呈逐步增大的趋势,托勒和祁连≥0.1~≥25.0mm夜雨率较野牛沟大,≥0.1mm夜雨率各季呈现冬季大于春季大于秋季大于夏季的情况。(多蒸发量,祁连大于托勒大于野牛沟。年内蒸发量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7月份和1月份.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TW-2026WS型微水仪通过注入纯水,对仪器进行标定之后注入油样得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出测试环境温度和湿度对微量水分分析结果的影响。并总结实际工作当中应注意的事项,以便提高仪器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简介:以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61~2001年的气象资料为数据基础,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1998年推荐使用的Penman-monteith模型,并以GIS技术为手段进行黄河流域气候水分盈亏的时空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干旱缺水是一种普遍现象,气候水分盈亏量在空间上总的变化规律表现为自南向北、自东向西气候水分亏缺量呈逐渐增大趋势,大部分地区全年气候水分亏缺量介于200600mm之间;就季节分布而言,水分亏缺的主要时期在春季和初夏,亏缺量一般在180~300mm之间;就典型站点气候水分盈亏量逐月变化而言,存在着区域差异。研究结果和结论对区域充分发挥水分利用效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