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油气输导体系和油气运移的特征决定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惠民凹陷商河地区地质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其输导体系空间配置构成4种模式:砂体—断层—砂体、砂体—断层—不整合、砂体—火山锥以及砂体—断层—火山锥;该区主要发育的是阶梯型输导体系分布组合,以断裂、骨架砂体共同构成的运聚体系呈阶梯型输导,导致油气爬坡运移、单层系成藏。

  • 标签: 油气输导体系 断层 油气运移特征 商河地区 惠民凹陷
  • 简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最新资料为基础,系统统计分析了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地质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截至2013年底,全球15个含油气盆地中共发现了89个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油气可采储量达495.9×10^8t油当量,占全球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总储量的20.9%。研究表明,大油气田分布在中东、前苏联、北美和亚太地区,其中,大油田主要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大气田则主要位于中东和亚太,20世纪70年代是大气田发现的高峰期。大油气田的油气主要来自古生界烃源岩,以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和泥盆系(按重要性排序)为主;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页岩、沥青质泥页岩和沥青质碳酸盐岩。盖层以蒸发岩和碎屑岩为主。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白云岩和生物礁储集层占重要地位。埋深上,储量分布相对集中的埋深为2500-3000m、3500-4000m和4000-4500m,分别占总储量的52.6%、15.9%和9.5%。油气藏类型上,以构造圈闭为主,不过近年来发现的大油气田的非构造圈闭比例有所增大。建议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应重视白云岩储集层,更重要的是,应加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主控因素的研究。

  • 标签: 古生界 海相碳酸盐岩 大油气田 白云岩 生物礁 油气分布
  • 简介:地震波穿过含油气储层时,高频能量相对于低频能量衰减更快,地震波频谱特征表现为"低频能量相对增加、高频能量相对衰减"。利用改进S变换对地震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在时频域内通过谱模拟方法得到地震数据的子波谱,能够有效消除反射系数的影响,通过油气藏检测技术识别储层的含油气性,能够进一步提高含油气储层的刻画精度。实际地震资料的油气检测结果与钻井结果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标签: 改进S变换 频谱特征 子波谱 油气藏 储层预测
  • 简介:阿姆河右岸B区、C区和南约洛坦区块均为高温高压高产高含硫酸性气田,油气井测试过程中存在设备超压、刺漏、腐蚀和硫化氢有毒气体泄漏等风险。针对阿姆河右岸区块和南约洛坦区块的气藏特性,总结研究了适合这一区域的试油工艺方式,包括射孔+测试(酸化)联作管柱优化和地面测试流程优化等。井下测试管柱优化后,经实际应用,成功率达95%;地面流程优化后,实际应用成功率100%。

  • 标签: 阿姆河右岸 高温高压高产高含硫气田 管柱优化 地面测试流程优化
  • 简介:惠民地区火成岩非常发育,在沙三段时期主要发育了大量的侵入性火成岩,在沙二段至馆陶组时期则发育了大量的火山锥,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由于火成岩成因复杂,储层的非均质性严重,其勘探难度非常大。研究认为,晚期的岩浆侵入对于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具有积极的意义,针对油源、储集层、构造以及岩相方面对该区的火成岩相关油藏进行了研究,在实际勘探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 标签: 火成岩 复合油藏 碳酸盐岩 惠民地区
  • 简介:对于井深超过6000m、地层压力超过105MPa、地层温度大于150℃的超高压油气井,井口压力控制难度大,携砂流体对设备冲蚀严重,使得测试难度大,对地面测试装备及配套工艺技术和除砂等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经多年的研究和现场试验,形成了一套140MPa超高压油气井地面测试工艺流程和旋流除砂器、MSRV、高/低压导向阀等关键设备。实践证明,这套超高压油气井地面测试技术能够满足各种超高压井的测试需要,取全取准各种测试数据。

  • 标签: 超深井 超高压 地面测试 旋流除砂器
  • 简介:利用地震、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川东南涪陵地区印支期至今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涪陵地区印支期—燕山早期构造抬升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鞍状特点、晚燕山期开始挤压,至喜山期挤压作用最活跃。结合涪陵地区沉积埋藏史,认为海相上组合各层系油气成藏受构造作用控制,整体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早期古油藏形成、燕山中晚期古气藏发育和喜山期气藏调整改造的过程,但不同层位不同圈闭类型受构造控制作用不同。

  • 标签: 涪陵地区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 简介:海上田由于开发成本高,为提高经济效益,很多小、薄油气层进行多层合采、油气混采。多层合采井存在层间矛盾,油气同采井在井筒中易形成积液。通过对A井的测试分析,表明该井下部储层贡献较小,上部储层油环油的产出,使井底积液不断增加,造成井底压力测试曲线出现异常。当油嘴逐渐放大,产量增加,下部储层贡献加大,井筒中大部分积液带出,使关井恢复压力计测试值低于产能测试压力。测试压力异常的原因分析,可以判断储层的贡献,为分层开采建议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油气同采 多层合采 产能 测试
  • 简介:青南洼陷东部地区发育一组雁列式排列右行走滑断层,受早期伸展和后期张扭作用的影响,表现为在拉张背景下叠加走滑的构造特征。分析认为,走滑断层右行位移量为650m,走滑作用较弱,剖面上“Y”字型花状构造欠发育。右行雁列式走滑断层因排列方式的不同,造成局部应力场不同。左阶右行排列形成挤压,形成聚敛区,油气易聚集;右阶右行排列形成拉张,形成伸展区输导油气;走滑断裂带内裂缝异常发育,改善了储层物性条件,储层更易成藏。青南洼陷走滑构造发育特征研究对研究该地区的有利圈闭预测和油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走滑构造 油气成藏 储层物性 青南洼陷
  • 简介:莫索湾凸起区清水河组底砂岩分布广泛,油气显示丰富,油气成藏复杂。为剖析该区油气聚集的控制因素,据钻井、测井、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井震综合标定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基于三维地震数据体的顺层高亮体属性提取技术,对清水河组沉积初期的沉积演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白垩系底部砂岩的分布受清水河组沉积前侏罗系剥蚀古残丘、坡折带和断层控制。侏罗纪末构造事件形成的古隆起剥蚀强烈区在白垩纪初成为沉积低洼区,控制着砂体的沉积规模。该区在清水河组沉积初期发育了多条自NE向SW的河流,河流在坡折带下倾方向形成扇形砂岩体。自清水河组底部砂岩向上部泥岩沉积演化过程中,砂岩由广泛发育到局限分布的变化显示了水体逐渐变深的过程。清水河组底部砂岩储集层物性较好,是该区良好的储集体和疏导体,油气主要在砂体横向变化明显、受小断层控制形成的局部高点部位聚集成藏,存在3类油气藏,研究区西南部的局部砂体发育区是下一步勘探方向。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莫索湾凸起 清水河组 沉积演化 油气聚集
  • 简介: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中生界砂岩储层中发育油气包裹体,在前人油源对比及成藏演化等研究基础上对油气包裹体特征镜下观察,采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白垩系、侏罗系油气包裹体特点,对油气运移与成藏过程作初步探讨。研究表明:该地区中生界存在多源、多期充注特点,并首次厘定研究区水层GOI介于2.8%~4%,对该区油气水判识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凸起 油气包裹体丰度(GOI) 油气水判识
  • 简介:沉积盆地地层埋深不断加大的过程中,干酪根在细菌作用下或通过热解生成油气。在富有机质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油气的过程中,油气排出并在孔隙系统中形成流体相,而这种流体相可在水动力和浮力作用下运移,并最终逃逸至地表或在地下形成油气藏。油气充注和圈闭形成的时间配置是油气成藏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在常规油气勘探中,剥露盆地历来都被视为高风险地区,主要原因是在剥露过程中烃源岩的生烃过程会因地层冷却而停止。但是,即便是在生烃作用的停止点,烃源岩中仍可能保留有一定量的油气,这些油气被吸咐于干酪根和孔隙系统中。本文中我们所讨论的是,当烃源岩在埋深达到峰值后因剥露而变浅,孔隙压力变小,孔隙系统中油气(特别是气相)的体积膨胀,导致更多的油气充注相邻的输导层或储层。由于大多数陆上沉积盆地演化史中都或多或少有重大的剥露事件发生,因此剥露作用可能是剥露沉积盆地中另外一种未受重视的晚期油气充注机理。我们的模型还表明,对于曾具有较高初始压力和较低地热梯度的含气烃源岩而言,初始储集能力、剥露前储集能力、天然气总储集能力和剥露天然气充注可能都非常重要。本文所述之概念对于非常规页岩储层内的油气资源而言也有意义,其原因是高品质页岩层带可能与盆地内特定的油气系统有关,后者相对超压消散的幅度或速率限制了从非常规储层向常规储层的剥露充注。

  • 标签: 剥露过程 油气资源 油气充注 烃源岩 页岩 非常规储层
  • 简介:在经历过剥露作用的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最大埋深一般都具有不确定性。澳大利亚东南部重要的产气区奥特韦盆地(Otway)就是如此,该盆地曾经历过多期次的剥露作用。在分析下白垩统河流相页岩声波时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估算了110口陆上和海上井中地层的剥露幅度(exhumationmagnitudes)。结果表明,在奥特韦盆地东部陆上部分,后阿尔布期(post—Albian)的净剥露量很大(〉1500m),而在该盆地的其它地方,净剥露量一般很小(〈200m)。这些结果与根据热史资料得出的估算值一致。与中白垩世和新近纪挤压构造有关的净剥露量分布表明,剥露作用主要受控于板块边界作用力驱动下的短波长盆地反转(short—wavelengthbasininversion)。白垩纪早期,在奥特韦盆地东部陆上部分和盆地北部边缘一带,较大的埋深与高地热梯度耦合,使下白垩统烃源岩大都进入过成熟状态,来自最初充注的任何剩余烃类可能都被捕集在高度压实的储层和/或(与裂缝有关的)次生孔隙中。然而,在埋藏较深时期,这些储层中的蒙脱石粘土矿物转变为伊利石,使储层脆化,发生天然水力破裂作用,为低渗透率油气区带的发育创造了条件。当前接近最大埋深的烃源岩,其温度适合于天然气的生成,控制这些地区油气勘探潜力的关键因素是断裂圈闲的密封性以及油气充注和圈闲发育的时空配置。

  • 标签: 含油气盆地 声波时差资料 油气勘探潜力 剥露作用 澳大利亚 白垩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