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烟气脱硝系统在线监测设备CEMS1000对氮氧化物的在线监控和控制应用情况,对现场问题剖析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防范措施,以确保烟气排放参数达标。
简介:摘要:本文以V2O5为活性组分,纳米级锐钛矿TiO2为催化浆液载体,考察V2O5-TiO2型陶瓷催化滤管低温NO转化率,用于指导陶瓷催化滤管优化制备。在160~400℃范围内,陶瓷催化滤管NO转化率呈现先升高后平稳的趋势,250℃达到96%。表明催化浆液有效涂覆在陶瓷滤管表面,促进NOx与NH3高效催化反应。采用BET、SEM、FT-IR和NH3-TP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滤管主要为SiO2和Al2O3物种,涂覆催化浆液后,催化材料均匀分散在滤料表面,增大比表面积和孔容,形成催化反应位点,NH3脱附峰向50~300℃的低温方向拓展,增强Bronsted酸位点弱脱附的NH3物种,进而提升反应气氛在催化滤管表面的吸脱附-催化转化性能。
简介:合肥盆地是中国东部目前勘探面积最大、勘探程度最低的复合型残留盆地。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合肥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并利用野外露头资料、沉积学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论证了晚白垩世内幕存在一次大规模的由南向北的挤压推覆运动,并建议将该期构造运动命名为燕山运动古城幕:通过对下侏罗统防虎山组和下白垩统朱巷组烃源岩主要生烃过程的分析,认为下侏罗统防虎山组烃源岩在晚侏罗一早白垩世时开始生烃,下白垩统朱巷组烃源岩主要在燕山运动古城幕之前开始生烃,燕山运动古城幕对下侏罗统防虎山组烃源岩形成的油气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利于所生成油气的排烃,不利的一面是早期聚集形成的油气藏可能遭到改造和破坏;对下白垩统朱巷组烃源岩形成的油气,主要排烃期与圈闭形成期相匹配,有利于油气的排烃和聚集成藏,据此指出了合肥盆地大桥向斜的勘探思路,即应以寻找古背斜及其上形成的披覆构造以及浅层的盖层条件较好的构造圈闭,这种类型的圈闭受构造运动改造较弱,保存条件较好,是寻找原生油气藏的主要勘探目标区。
简介:合肥GK061孔剖面的"下蜀土"共有24层,主要是一套青黄色重粘土与浅棕黄色粉质轻粘土重复出现的粘性土。GK061孔经古地磁测定布容/松山界限在13.87米,热释光测年为18.2万年。1.00-13.87米为中更新世地层,地层名称沿用戚家矶组和下蜀组,13.87-31.88米为早更新世地层,建议命名为合肥组(Q1h)。从"下蜀土"的粒度组成、矿物成分、化学组分推测其形成时的古气候是早更新世时偏温湿,逐渐向干而温和方向发展,及至晚更新世以来为半干旱环境,其中又有过几次冷暖干湿的波动变化,故而有若干层古土壤形成.从合肥地区"下蜀土"的粒度、化学成分所反映的特征来看,其母质与西北黄土有某种物源上的联系.合肥及江淮丘陵地区普遍分布着厚从几米到十几米的灰黄、黄褐色亚粘土,长期来被称作"下蜀粘土",并往往与南京等邻区作对比,时代定为晚更新世。近年来对合肥下蜀土的工作获得一些成果。对其地层时代、形成环境有一些新的认识,提出来和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