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针对某铜尾矿粒径较细,仅采用量筒装置无法准确模拟尾矿的沉降隋况。通过直径1m的工业浓密试验机对铜尾矿进行浓密试验,研究了单位面积处理量对溢流水固含量的影响,泥层高度对底流浓度的影响,得出了最佳试验参数,为深锥浓密机选型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铜尾矿 浓密试验 溢流水 底流浓度 深锥浓密机
  • 简介:介绍了长钢连续棒材生产线以开发φ8mm新产品为目标实现150×150mm连铸坯—火成材的配套工艺改造,采用了国内外同类设备中关键的电控技术和先进的自动化水平,改造后效果明显。

  • 标签: 轧机 改造
  • 简介:介绍了冷铜锍底吹连续吹炼工业试验的原理、方法、过程及试验结论。铜锍经过配料,采用底吹熔池熔炼工艺进行吹炼,产出达到预期要求的合格粗铜。为铜锍底吹连续吹炼产业化设计提供了工艺和工程上的必备参数。

  • 标签: 冷铜锍 底吹炉 熔池熔炼 氧枪 粗铜
  • 简介:研究钢炼钢过程中,在保证终点碳命中率和终点温度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焦丁对半钢进行热补偿,提高废钢比,降低铁水消耗,达到加入焦丁4.9kg/t,可降低成本4.94元/t的效果。

  • 标签: 焦丁 废钢 补热 成本
  • 简介:采用在线实时计算的磨矿浓度作为检测值,把磨矿浓度作为被调量,控制自磨机的磨矿浓度,取得了优良的效果.实践证明,该方法必将是自磨机磨矿浓度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半自磨机 矿浆浓度 控制 研究
  • 简介:通过铁水脱硫→转炉→RH真空精炼→连铸→热轧→酸洗→冷轧→罩退→平整→重卷→消除应力退火等生产工艺,采用C≤0.003%,Si+Als≤1.80%成分体系,成功开发出无取向工艺电工钢50W300牌号。消除应力退火后产品铁损值P15/50达到2.75w/kg,磁感应强度B5000达到1.68T,达到国标50W300牌号磁性要求。对比实验炉820℃和850℃消除应力退火后磁性能值,850℃消除应力退火后铁损值优于820℃消除应力退火后的铁损值,磁感强度变化不大。工业炉内800℃消除应力退火磁性能值优于实验炉820℃和850℃消除应力退火磁性能值。

  • 标签: 无取向 半工艺 50W300 磁性能
  • 简介:本文针对涟钢CSP线无头轧制过程中的辊耗、轧制力、板形质量等进行攻关,通过对轧辊温度测量时刻、停机时刻、空冷时间进行分析,建立轧辊热凸度变化函数,对不同机架的润滑油进行差异化控制策略。辊缝润滑的使用效果表明:F2~F6载荷降低8%-12%,轧辊磨损均减少,板凸度小于20μm,麻点等表面缺陷显著减少。辊缝润滑工艺对热轧板微观组织影响不大,却可改善表面质量。

  • 标签: 辊缝润滑 辊耗 轧制力 板形 表面质量
  • 简介:主要介绍了首钢长钢公司轧钢厂四车间φ10mm螺纹钢二切分轧制工艺的生产实践情况.从成本、调整难度和工艺稳定性方面分析两种工艺方案的优劣,确定最佳工艺方案;通过试轧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 标签: 半连轧 φ10 mm螺纹钢 二切分 孔型
  • 简介:针对重钢750m^3高炉投运初期临时放散塔放散量偏大时出现晃动,减少放散量又出现阀门被刷穿,造成煤气泄漏的问题,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最终解决了煤气放散和放散调节阀穿漏的问题,确保了高炉的安全生产。

  • 标签: 放散系统 煤气冲刷 阀门穿漏
  • 简介:记者从2006年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稀土办在包头召开的重点稀土企业座谈会(北方地区)上获悉,2005年我国稀土行业总体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特别是我国稀土新材料继续保持了迅猛的发展势头,国内稀土应用量已经达到5.19万吨,几乎占到稀土冶炼分离产品的一,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 标签: 稀土应用 稀土企业 座谈会 包头 用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
  • 简介:本文通过对国内主要钢铁企业报纸的网络版建设现状进行系统考察,并结合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在网络传播语境下分析了企业网络媒体的两个主要有利的优点与强势: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专业化的内容,这是信息化社会中生产企业“网络新闻”生存发展的必然模式。

  • 标签: 企业新闻 网络化 发展模式
  • 简介:采用碱熔处理样品,酸化后,移取部分溶液稀释后引入ICP测定ZrO2、TiO2、Fe2O3含量,剩余溶液用强碱分离钛、铁、锰等干扰元素后,EDTA—CuSO4法返滴定Al2O3,终点明显,检测重现性好;

  • 标签: FE2O3 AL2O3 ZRO2 TIO2 测定方法 质砖
  • 简介:随着全球化市场所带来的压力和日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亟需优秀工程师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人才。本文通过对武汉大学测绘工程领域专业型硕士的国际化教育的探索,探讨测绘领域工程师国际化培养模式。

  • 标签: 工程教育 地球空间信息产业 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