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公共政策是政府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手段,政策评估则是对政策实施效果和相关利益群体权益诉求的一种反映,评估主体是整个评估过程的主导者。在我国众多的政策评估项目中,尽管公众的自我认知以及社会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在不断改变着整个评估主体结构,但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不同的评估主体在政治忠诚、身份认同、体制信任、资源享有方面有所不同,这种趋势不断塑造着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体制内隔离”现象。文章从制度认同的角度,通过对不同评估主体间的比较揭示这一“隔离”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指出“隔离”现象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非政府政策评估主体的能力或积极性,它是政府组织结构和制度环境的产物,也是现行政策评估制度中“放管结合”悼论所导致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近年来政府制度改革的非预期结果。
简介:1、《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管理办法》。5月9日,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发布《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7年第14号),对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进行规范,并自2017年7月1日起实施。根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从2017年7月1日起,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将对存款账户、托管账户、投资机构的股权权益或债权权益以及具有现金价值的保险合同或年金合同开展尽职调查。金融机构包括存款机构、托管机构、投资机构、特定的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以及其他不符合条件的机构,不属于《管理办法》规定的金融机构.无需要开展尽职调查。
简介:虽然围绕产业政策的效用一直存在不同的争论.但在实践中地方政府仍热衷于制定产业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国家对开发区的发展很重视,2017年,国家连续发布对开发区有指导意义的文件,《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5号)和《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要求开发区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开发区通过积极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有效推动了产业发展。成为各省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天津开发区为案例,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区域产业政策的效用,产业政策是地方政府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企业对产业政策的需求仅是诸多利益需要中的一部分,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高度授权有利于微观层面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的兑现显示了政府诚信,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要本着公义性、公正性和公平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