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广东省简称粤,位于北纬20°13′~25°31′,东经109°39′~117°19′之间,陆地面积17.98万km2。截至2018年末,全境范围常住总人口11,346万人,人口密度为634人/km2,密度较大。[1]广东省有三大民系: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三大民系所讲之方言均与古汉语有较深渊源,由于历史上的中原移民陆续将中原文化带至岭南地区,并得以较好的保存与传承,广东省地名的用字逻辑也相对接近中国古代的用法。众所周知,日本曾在我国隋唐时期派驻遣隋使与遣唐使前往我国学习先进语言与文化。广东与日本,同样作为保存中国古文化较好的地区,二者地名的用字逻辑存在颇为相似、值得推敲与研究的部分。但是迄今为止却几乎无人对二者做出对比性研究。笔者希望仅凭自己的浅薄知识和经验,对于广东地名与日本地名的用字逻辑进行浅显的比较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简介:摘要地名地址数据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空间信息与非空间信息、非空间信息与非空间信息之间联系的纽带。本文根据现实生产的需求,阐述地名地址采集生产与建库的流程,并着重阐述其中数据采集相关情况。
简介:摘要地名是重要的地理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地名普查是全面掌握地名信息的根本途径,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国情调查。地名普查数据建库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数字城市建设的需求,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地名数据采集与建库工作中的具体内容展开了分析与讨论。
简介:摘要地名地址数据是对地名、地址信息的结构化描述与标识。它们是公共地理框架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或社会经济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通过地理编码或地址匹配进行挂接的媒介与桥梁。地名地址时空化改造更是对以往的地名地址数据统一到同一时空基准,完善数据的时间属性,纪录启用和停用时间。通过python技术对不同来源的地名地址数据进行整理和赋予时间属性,从而达到地名地址时空化改造的目的。
简介:摘要:“地名”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标志,它还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如历史、语言、地理。它们共同构成了这门复杂的学问,并在不断演进。地名不仅仅反映出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更能够深刻反映出当下的社会现象,构筑出一个个独具魅力的文化网络。青海地区的历史文化悠久,青海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民族关系史,同样地名的产主、发展和演变,也都和有关民族的活动历史分不开,所以,青海地名的命名与演变,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性的烙印。随着青海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其竞争力,当地政府正在努力探索符号学视角,以期为景区的景观和基础设施注入更多的新的文化价值,从而实现前景化的改造。
简介:摘要:本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ArcGIS中核密度估计法对西宁市的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西宁市地名以人文景观类地名为主,占西宁市地名总数的59.28%,人文景观类地名中,经济活动类地名最多,同时也是西宁市地名中总数占比最多的地名,比例为18.39%;自然景观类地名占西宁市地名总数的40.72%,自然景观类地名中,地形地貌类地名最多,是西宁市地名总数占比居第二的地名,占西宁市地名总数的17.88%。(2)自然景观类地名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主要分布在大通县和湟源县及其交界处,与西宁市整体生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呈现一致性。(3)人文景观类地名分布与人口密度及社会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契合,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宁市市区,延伸至湟源以及大通,呈“Y”字型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