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人的体质有燥热、虚寒之别。而茶叶经过不同的制作工艺也有凉性及温性之分.所以体质各异饮茶也有讲究。常见的茶叶主要分为绿茶、清茶(包括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红茶、黑茶(普洱茶)等几大类,其特性如下:

  • 标签: 体质 饮茶 制作工艺 乌龙茶 铁观音 大红袍
  • 简介: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尽雷同,但是总体上可以进行一定的区分,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较为简单且全面的中医分类方法,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身体体质 判断方法 个人 身体状况
  • 简介: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尽雷同。但是总体上可以进行一定的区分,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较为简单且全面的中医分类方法,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1正常体质:肤色润泽,唇红润,精力充沛,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舌淡红,脉和缓。患病较少,抵抗力较强,耐寒热,不需进补,食疗或进缓和的平补之品。

  • 标签: 体质 身体状况 分类方法 抵抗力 中医 寒热
  • 简介:目的建立大米中铅、镉、汞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结果在0-20ng/ml范围内铅的浓度与响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O.9983,n=5);平均回收率为109.3%,RSD=5.6%,(n=6)。在0-10.g/ml范围内镉的浓度与响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J==0.999998.n=5);平均回收率为99.2%.RSD=6.5%,(n=6)。在0-5ng/ml范围内汞的浓度与响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8。n=6):平均回收率为91.2%,RSD=7.3%,(n=6)。结论本法简便、灵敏、准确。

  • 标签: 大米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 简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谷物中的重金属元素砷(As)、镉(Cd),分析测定过程,确定不确定度来源,建立不确定度评定数学模型。对单个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合成和扩展,建立ICP-MS测定谷物中As、Cd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结果表明:As含量=(0.33±0.026)mg/kg,K=2;Cd含量=(0.16±0.016)mg/kg,K=2。本方法测定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为4个方面,按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贡献大小排序依次为溶液测定、测量重复性、样品定容、称样量。

  • 标签: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不确定度 谷物
  • 简介:作者设计三个实验:一是相同的频因和不同的"曲线迅递";二是"过量的"训练频因与"报酬递减率";三是"结果知悉"对频因效应的促进或弱化.运用这三个实验对初中学生写作训练频因的科学性问题作了实证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初中学生最为适合的写作训练频因是:普通学生"一周一练",学有余力者"一周二练";训练频因的正向效应受"结果知悉"和训练方法的明显制约.

  • 标签: 写作教学 频因 实验
  • 简介: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索非布韦原料药锡的残留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将样品置于微波罐中,加入9mL硝酸,150℃预消解5min,再用微波消解仪快速消解,消解结束后将消解液置于150℃赶酸仪上赶酸至1mL以下,将消解液转移至10mL塑料量瓶中,用纯水定容至刻度,量取溶液,注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结果表明,锡在0ug/L-20ug/L浓度范围内与离子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精密称取本品7份,检出锡的含量,相对标准偏差(RSD)(n=7)为6.52%,重复性良好;锡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6次,RSD(n=6)为4.05%,进样精密度良好;样品的加样回收率在97%-103%范围内,表明该测定方法的准确度良好。该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精密度好、准确度好。

  • 标签: 索非布韦 锡的残留量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简介:文章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篮球队为案例,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实际训练情况,对篮球队组建与训练时遇见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使训练科学化,管理制度合理化,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篮球队的比赛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篮球运动的蓬勃发展.

  • 标签: 高职院校 篮球 球队组建 训练
  • 简介:根据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与研究中心提供的2009年浙江省高校宁波籍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我们对宁波市所属的直属与各县市区生源学生的数据进行分区汇总,并对所属学校的测试成绩进行全面对比分析。通过本次数据统计分析对比宁波籍学生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寻找我市在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教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增强学生体质的成功经验,以期全面提升宁波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 标签: 宁波籍高校新生 体质健康 测试数据 统计分析
  • 简介: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校企协同构建创新创业能力体系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的课程内容与实施等关键问题,以校内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消化吸收行业企业资源,融创新教育理论与典型创业案例于一体,设计双创能力训练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探索并形成在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三者之间的阶段轮换训练范式,并在试点推广中取得了应用成效。

  • 标签: 协同创新 创新创业 能力训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