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采用离子交换法,以KOH溶液与钛酸纳米管(H2Ti2O4(OH)2)反应,制备了钛酸钾纳米纤维。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结果表明,经过离子交换,形貌由纳米管变为纳米纤维,晶体结构亦发生改变。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比色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离子交换产物的Ti、K元素的原子比和化学价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离子交换产物的经验式为:K1.34H0.66Ti2O4(OH)2。与H2Ti2O4(OH)2纳米管相比,钛酸钾纳米纤维的热稳定性较好,700℃以上的热处理才使其晶型发生改变,出现单斜型的K2Ti4O9。高温处理导致钛酸钾纳米纤维的直径增加,但仍保持较大长径比。该材料的BET比表面为104m2·g^-1。
简介: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论催化研究组李微雪研究员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韩国汉阳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通过先进光源和理论计算,从谱学上证明了在原位反应条件下Pt(l10)表面上催化氧化一氧化碳的活性相。研究结果以全文的形式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原位反应条件下催化剂的活性相和微观反应机理是多相催化反应研究中的挑战课题之一,代表性的一个课题就是汽车尾气Pt催化剂催化氧化的一氧化碳的活性相和反应机理。早在2004年,李微雪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并结合高压隧道扫描电镜,研究了氧化气氛下Pt(110)表面的氧化行为,构造了
简介:根据固体和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理论),分别计算了静压法和爆炸法合成金刚石过程中石墨和金刚石的价电子结构,获得了超高温高压下石墨和金刚石12组不同组合晶面间的价电子密度,结果表明,采用静压法合成金刚石.石墨/金刚石晶面的电子密度差均大于10%,说明其晶面的价电子结构差异太大,不能诱发石墨向金刚石的直接转变。而采用爆炸法合成金刚石,石墨结构理论键距和实验键距差是0.1073nm,明显大于稳定的价电子结构键距差的最大值(0.005nm),因此,爆炸法条件下,石墨的价电子结构不稳定,主要因为超高温高压下,石墨先分解出亚稳相后再转变成金刚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