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廉政与否,自古以来即是一个关系到百姓人心向背、社会安定繁荣、国家长治久安、政权生死存亡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国古代,历代都有一批忧国忧民、深明大义、忠廉清正的贤臣廉吏。他们深知,为官之道必须清正廉明,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持国家的安定繁荣,人民群众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为此,他们不仅发表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廉政名言和廉政诗文,提出了许多激励心志、精辟深刻的廉政思想和廉政主张,而且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对廉政躬亲实践,一生高风亮节,正气浩然,公正廉明,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令人感佩不已的动人事迹。历代贤臣廉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衷心敬仰和爱戴,名垂青史,流芳千古。他们清正廉明的高尚情怀和崇高风范,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人以深刻的教益和启迪,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值得借鉴。历代贤臣廉吏清正廉明的高尚情怀和崇高风范,无疑是我们今天在加强廉政建设中应该加以认真学习借鉴的,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
简介: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山高水险,民族众多,环境复杂,边疆治理和备边尤为需要舆图的支撑,从唐代李德裕编《西南备边录》开始,历代都在编绘相关边舆图,但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边舆图是明代的。清代有关边舆图众多,主要分成边疆民族治理和边界界务两大类,清前期以边疆民族治理类为主,清末民国则以界务舆图类为主。清代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边舆图主要集中在大小金川、苗疆、康藏、滇缅、中越界5个方面。总的来看,元以前的边舆图中的备边概念中的"边",不过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的"边"的概念,即"中原与边疆"之边,呈现为一种传统的国家观下的"内边",多为一种文化边界、军事边界,"界"的概念存在,但并不重要。元以后的"边"既有传统国家观下的文化边界的"边"的概念,即中原统一王朝与周边边疆各民族之"边"的概念,也有一定中国统一王朝与境外国家、民族政权的"外边"概念,并逐渐有了明确的"界",但直到清代中叶,"界"在现实国家政治、军事运作中地位并不突出。只是在清中后期,现代国家建构下的"边"的概念才完全形成,才完全演变成一种政治边界,"界"才成为边疆话语中的核心,故清后期的"界务图"往往成为边疆地图中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