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仁”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观念。尽管关于甲骨文中有无“仁”字尚无定论,但是甲骨文已经有了“仁”字的原形。从“夷俗仁”、“相人耦”的风俗习惯入手,可以发现灸、爽、乘、化、尼、吊死个字形,分别是东夷民族二人相亲、抱哺其子、抵足而眠、靠背而卧、男女之爱、追孝父母诸风俗的写照,它们共同成为酿造“仁”的文化土壤。西周有“心”符之“德”源于并超越殷商无“心”符之“德”,其强调“环保小民”、“以民为鉴”,可能系受东夷“相人偶”精神的影响。西周的“德”字与战国时的“恙”(仁的古字)之间存在联系。“恙”最早拣于母亲对胎儿的关心。从人从二的“仁”字,最早见于西周晚期的《夷伯夷蓝器铭》,比学术界公认的首次见于战国时期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中的“仁”字,要早约五百余年。“仁”经过孔子的加工上升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从野蛮不断走向文明的精神支柱。
简介:冉仁才唐墓位于万州区钟鼓楼街道驸马村(原为万县驸马公社),地处万州区城区下游的长江北岸。墓葬背靠黄家山,南面长江,所在区域俗称“驸马坟”。墓葬于1978年在当地改土造田中被发现,随后由四川省博物馆(今四川省博物院)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顶部为人工夯筑的呈圆锥形封土,底部直径约30米,高出地表6.5米,封土下可见墓葬1座,墓室、甬道、墓门为砖筑,砖缝均勾以石灰泥,内壁亦敷有一层石灰泥,表面绘有彩色壁画,但多已剥落,发掘时可辨者仅有青龙、保护、星象图等。墓室和甬道四壁以长方形砖三顺一丁错缝平砌,顶部以楔形砖、子母砖、斜面砖等一丁两顺起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