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的本体性质(也就是《文心》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的问题对于挖掘《文心》的真正价值,探讨刘勰撰写《文心》的初哀具有重的意义。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辨析,认为《文心》是一部“写作指导”方面的著作,而不是“文学理论”著作。
简介: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用典"为"事类",用典既具有"寄意"的作用,还可以增加文章的形式美,使之更富艺术性和感染力,而且符合当时社会审美趋势。《文心雕龙》中几乎每篇都涉及到用典,用典定篇名、用典阐述定义、用典阐发观点、构成论据以及用典总结全篇,可见用典也体现了《文心雕龙》"体大虑周"之特征。据典之法多样统一,主要表现为"言典"和"事典"。
简介:语境思想是刘勰《文心雕龙》语用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言伴语境和言外语境各要素的认知上,刘勰认为语用主体在创作中受到语境各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并采取相应的话语策略;而在“意象”语境的设立和解读上,刘勰指出“立象尽意”的“象”是语用主体设立的“意象”语境,语用双方通过“意象”语境的正向设立和反向推理,助推言语交际活动的顺利完成。
简介:摘要《文心雕龙·情采》篇主要对思想感情和文采在文章中的地位以及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认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任务是"为情而造文",文章必须表达蓄积在胸的真实的愤激之情,同时,也肯定了华美言辞的必要性,强调"情"与"采"的相辅相成、交融契合。我们应该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简介: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涵盖很广的作品,尤其是《史传》部分,不失为优秀的历史理论性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可以见出《文心雕龙·史传》在中国史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文学”非“史学”,“史学”即“文学”;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这与《史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最后,《史传》还影响了刘知几,孕育了“史家三长”思想的雏形.
简介:刘勰对“言”能否“尽意”问题,持充分肯定意见,但他又非绝对的“言尽意”论者,这是《文心雕龙》“惟务折衷”思想方法的具体表现。其特出之处有二:一是既认识到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过程中的局限性,又看到了写作者之“情数诡杂”、文章体制之“体变迁贸”以及表现对象之“纤意曲变”等多种“变数”交织作用而造成的“言不尽意”问题;二是从写作实践出发,多方探讨了“言不尽意”困境之成因,如“理自难易”、“思无定检”、“采滥辞诡”等。
简介:
简介: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①是文章学的典范之作,阐发了诸多文章学理论精义。文章声律问题历来为写作者所重视,从李登、陆机始,至南朝范晔、而后周颞、沈约继起,声律之道大盛,其后千百年来研究者甚众。黄侃先生在《札记》中对声律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认为声律和谐是古今作文共所追求,音节应以谐适为宜,文虽贵声音,但切忌琐屑,否则会伤其真美;文章声律不拘不弃合乎中道,“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才是文章真正的声律之美。
简介: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有些学者认为其来自儒家。笔者认为,刘勰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固然有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方面,但是更多的还是受佛学《中论》的启示。《文心雕龙》正是以这种折衷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理论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使得《文心雕龙》总是显得理性而温和,表现出一种不失偏颇、不落情感俗套的典雅与大气。
简介:自20世纪初黄侃提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二元对立的割裂式论断之后,学者们对“风骨”问题一直聚诉不休,但大都未能跳出窠臼。而且,在“风”与“骨”的“分”与“合”方面,也未能达成一致。近年来,学者们又运用语言学力图从本体论上对“风骨”进行溯源,力图正本清源。但,要在这一问题上取得突破,尚需时日。
简介:学界对《文心雕龙》的研究多立足于文学理论与批评角度,但从编辑学角度看,《文心雕龙》通篇闪烁着朴素、丰富、独到的编辑思想,某些方面甚至开中国古代编辑学思想领域之先河,对当今编辑学,特别是高校学报编辑的具体工作仍有巨大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以高校学报编辑视角切入,从“学养”、“德养”、“识养”3方面探究《文心雕龙》在编辑品格修养方面对学报编辑群体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关键词新课改不排除知识结构的体系,知识也应该形成体系、形成知识块才有意义。
简介:课堂教学应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整个课堂当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去理解,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激发求知——学生合作探究,质疑解疑——学生练习巩固,发展延伸。
简介:教育创新是知识与技能有效性的传播、扩散与增殖,它有自身的衡量标准。知识与能力增殖、激活教育资源、适应性、实践性、持续性等五个方面构成了判定教育创新的主要尺度系统,亦即教育创新的本体性标准。
简介:品德教学是个体品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它既要有社会正向价值的传递,也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建构,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形成完整的品德结构。在武汉市高效课堂建设和江岸区"三化"(常态化、科学化、生态化)课堂教学范式的指导下,江岸区尝试开展了区域性品德与社会主体性探究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简介:教师的个体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生的活动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知识,它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个体性知识都是个人的、私有的,并集中表现在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中。开发利用教师的个体性知识实现资源共享是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有效手段。对如何开发教师的个体性知识,文中提出了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教育叙事研究、教师生活史研究、镜面反思、反思性札记等策略。
《文心雕龙》“本体性质”辨
《文心雕龙》用典探析
刘勰《文心雕龙》的语境思想
《文心雕龙·情采》篇旨浅论
浅析《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地位
刘勰《文心雕龙》言意观补述
文心雕龙杯 全国书画才艺大赛
文心雕龙杯全国书画才艺大赛作品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之文章声律论
论佛学中道观在《文心雕龙》中的体现
文心雕龙杯全国书画才艺大赛作品选
20世纪以来《文心雕龙》之“风骨”问题研究述评
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以《文心雕龙》为例谈高校学报编辑的品格与修养
教材的整体性研究
小学语文主体性教学初探
试论教育创新的本体性标准
珍视童年生活价值 促进儿童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探究教学模式及其运用
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论教师个体性知识开发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