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在老年胃癌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来我院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70岁以上患者252例,随机分为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126例,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患者12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手术后的恢复、并发症及生存情况,分析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在老年胃癌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组的患者比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出血量少,且手术后的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住院时间都短于开腹手术治疗。同时,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5%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辅助老年胃癌的根治安全可行,要不断加强对其围手术期的护理来提高腹腔镜辅助老年胃癌根治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简介: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行腹腔镜辅助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评价临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3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腹腔镜组),与同期28例行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平均时间等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5,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量为(25.5±8.5)枚,开腹组为(20.6±7.8)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7%)及死亡率(0)均低于开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不仅创伤小,恢复快,具有安全性,而且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水平,其近期生存率与传统开腹手术无差别。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完全腹腔镜保留贲门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回顾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行完全腹腔镜保留贲门胃癌根治术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66.1±12.9)岁(38~86岁)。1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保留贲门胃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消化道重建时间(24.8±3.3)min(20~30 min),术中出血量(35±24)ml(20~100 ml)。术后排气时间(2.5±0.9)d(2~3 d),术后进食流质饮食时间(2.25±0.87)d(2~3 d),术后住院时间(9.5±2.1)d(6~13 d)。术后未发生出血、吻合口瘘或吻合口狭窄等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病理显示,切除标本近远端切缘均阴性。患者术后随访2~15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或肿瘤复发转移病例。术后无反流症状。与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切除相比,保留贲门功能胃癌根治术理论上能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采用手工缝合法进行消化道重建,可以减少2~3个吻合器枪钉的应用,降低了手术材料费。与胃次全切除术相比,腹腔镜保留贲门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更彻底,胃残留组织很少、血供更好,降低了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9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按照围手术期的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取创新型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时采取创新型护理服务效果显著,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减轻患者痛苦,可以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护理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与临床病理预后信息的关系,明确营养状态评价对Ⅰ~Ⅳ期胃癌胃全切术后的肿瘤复发和长期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302例接受胃全切的胃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收集其术前临床特征和血液学检查结果,计算患者营养状态评价数据,电话随访患者复发和生存时间,计算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和临床资料与生存信息的数据分析。结果302例接受胃全切的胃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提示,营养状态与肿瘤患者分期相关,分期越晚越需要营养治疗介入。单因素分析表明,TNM分期Ⅲ+Ⅳ期(HR=4.417, 95%CI:2.483~6.351; P=0.029)、患者年龄≥65岁(HR=2.217, 95%CI:0.522~3.912; P =0.038)、淋巴结转移(HR=2.517, 95%CI:0.516~4.518; P=0.036)、肿瘤低分化(HR=3.626, 95%CI:0.721~6.531; P =0.021)和低预后营养指数(PNI)(HR=2.612, 95%CI: 0.712~4.512; P=0.029)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TNM分期Ⅲ+Ⅳ期(HR=3.821, 95%CI:1.923~5.719; P=0.014)、患者年龄≥65岁(HR=1.168, 95%CI:0.321~2.015; P =0.036)和低PNI(HR=2.435, 95%CI:1.024~3.846; P =0.039)与不良的生存时间具有独立相关性;当将年龄作为分层因素时,控制营养状态评分(CONUT)在≥65岁胃癌患者胃全切术后复发和生存关联的分析比较中,CONUT高(>3)组的无病生存期为25.2个月,CONUT低(≤3)组为30.9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763,P=0.029);CONUT高(>3)组的总生存期为30.3个月,CONUT低(≤3)组为34.5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24,P=0.042)。结论营养状态评价是胃癌患者胃全切术后生存相关预后指标,是预测老年胃癌根治性胃全切术后无病生存和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性手术中采用亚甲蓝示踪对于手术切除的效果及患者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1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4例采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亚甲蓝标记手术(标记组),另外76例采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3年累积生存率差异。结果标记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64.9±7.8)和(66.0±8.3)岁(P=0.389),男性分别占61.9%(52例)和55.3%(42例)(P=0.394);标记组手术时间为(218.5±19.6)min,短于对照组的(230.1±17.4)min(P<0.001)。标记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平均直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标记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总数、清扫D1淋巴结总数、清扫D2淋巴结总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标记组手术并发症率为11.9%(10例),低于对照组的25.0%(19例)(P=0.032);标记组3年累积生存率为61.9%,与对照组的52.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6,P=0.065)。结论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性手术中采用亚甲蓝示踪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淋巴结清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简介: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3年6月,对65例胃癌患者施行胃癌根治术,其中腹腔镜手术患者(腹腔镜组)33例,开腹手术患者(开腹组)32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及病死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43±47)min长于开腹组的(198±41)min,而两组术中出血量[(78±90)ml比(151±170)m1]、术中输血例数(4例比17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89±2.1)d比(5.6±1.5)d]、首次进流质时间[(3.95±2.2)d比(5.9-1.8)d]和术后住院时间[(8±4)d比(14±4)d]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均优于开腹组。全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9±10)枚,中位数为27枚。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8.5±7)枚和(29±8)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具有安全、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在淋巴结清扫方面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接受新辅助化疗患者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胃癌D2根治术并于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38例术中应用纳米碳标记者为观察组,44例未使用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淋巴结获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纳米碳注射。观察组手术时间(150±28) min、术中出血量(207±121) ml,对照组手术时间(140±23) min、术中出血量(256±182) ml。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共检出淋巴结1 260枚,对照组共检出淋巴结981枚。观察组淋巴结检出时间(17.2±3.3) min,淋巴结数目(33.2±10.4)枚,第一站(19.8±5.3)枚,第二站(13.4±6.4)枚,直径<5 mm淋巴结数目673枚,阳性淋巴结数目13(1~31枚),淋巴结转移率19.1%(241/1 260);对照组淋巴结检出时间(20.6±4.4) min,淋巴结数目(22.3±6.6)枚,第一站(12.6±4.1)枚,第二站(9.7±3.2)枚,直径<5 mm淋巴结数目432枚,阳性淋巴结数目6枚(1~13枚),淋巴结转移率16.5%(162/981)。观察组在淋巴结检出数目、第一站淋巴结数目、第二站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及直径<5 mm淋巴结数目均多于对照组,而淋巴结检出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淋巴结转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碳组检出黑染淋巴结686枚,淋巴结黑染率54.4%(686/1 260)。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新辅助化疗后胃癌根治术中操作简便、安全可行,能够增加淋巴结检出数目,有利于患者进行化疗效果评价及预后判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密度在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并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41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295例,女120例;年龄28~83岁,中位年龄59岁。根据CT扫描检测脾脏密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118)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29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43.00 HU,ROC曲线下面积为0.60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40.4%。脾脏密度与患者的白蛋白、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肿瘤直径有关(均P<0.05)。全组415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45.5%和50.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有关(均P<0.05);年龄、NLR、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LR水平高(HR=1.501,95%CI:1.136~1.984)、TNM分期晚(HR=2.559,95%CI:1.850~3.539)、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2.093,95%CI:1.571~2.78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583,95%CI:1.204~2.083)是影响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TNM分期晚(HR=1.938,95%CI:1.395~2.692)、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1.566,95%CI:1.180~2.07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336,95%CI:1.016~1.758)是影响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于Ⅰ期患者,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8.6%和83.7%,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85.7%和8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Ⅱ期和Ⅲ期患者,两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5.4%和48.8%,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7.3%和5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作为一种影像学评估方法,脾脏密度可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