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晚期卵巢癌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该院近两年接收的58例晚期卵巢癌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新辅助化疗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9例患者给予传统化疗,实验组29例患者给予新辅助化疗,观察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1个月CA125浓度分别为146.25min、186.21mL、73.26U/mL,各项数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疾病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1.8%vs65.6%)(χ2=5.862,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4%vs10.8%)。结论对于晚期卵巢癌患者给予新辅助化疗可有效提高患者近期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对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复发性卵巢癌合并肠梗阻的治疗是妇科肿瘤医生面临的难题,尝试行姑息性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7年行姑息性手术治疗的67例复发性卵巢癌合并肠梗阻病例,并与同期非手术治疗的75例病例进行比较。结果67例复发性卵巢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施行了姑息性手术治疗,其中58例(86.6%)完成预期手术操作,43例(64.2%)获成功缓解。手术治疗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7.8个月,43例获成功缓解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2.6个月,且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而同期非手术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7个月;围手术期死亡率为6.0%(4/67),并发症发生率为22.4%(15/67)。经Cox回归分析,单纯结肠梗阻和盆腹腔可扪及复发肿块可作为病例选择的参考指标。结论采用姑息性手术治疗复发性卵巢癌合并肠梗阻,可使一部分患者获得较好疗效;而选择恰当病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6年3月份至2017年11月份之间,我院收治的卵巢癌患者中随机选取52例,作为卵巢癌组。并且按照随机性原则,将2016年3月份至2017年11月份之间体检的卵巢良性肿瘤以及健康女性中,分别选取50例,作为卵巢良性肿瘤组和健康组。对三组患者的血清进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分析判断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经过检测能够发现,卵巢癌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和健康组,卵巢良性肿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三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卵巢癌早期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能够明显的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灵敏度,有助于患者尽早发现病情并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腹水淋巴细胞组分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就诊的初治HGSOC患者59例,年龄为(58±11)岁,分别收集腹水及腹腔冲洗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T、B、自然杀伤(NK)细胞及其亚群的比例,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59例病例中有腹水者48例(81.4%),无腹水者11例(18.6%),腹水中的CD3+T(70.2%±15.6%比78.1%±6.7%,P=0.014)、CD8+T(38.3%±11.2%比47.7%±10.1%,P=0.014)和CD16-CD56bright NK[2.0%(0.8%,3.6%)比4.2%(1.5%,7.1%),P=0.026]细胞占比低于无腹水患者的腹腔冲洗液,而CD16+CD56dim NK细胞增多[6.8 %(2.8%,15.7%)比 2.6%(1.6%,4.3%),P=0.008]。与腹水量<1 000 ml的患者相比,腹水量≥1 000 ml的患者腹水中CD16-CD56bright NK细胞增多[3.1%(1.2%,3.9%)比 0.8%(0.4%,2.3%),P=0.002]。年龄与腹水中CD4+T 细胞水平(r=0.332,P=0.021)和CD4+T/CD8+T比值(r=0.379,P=0.008)均呈正相关。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腹水中CD4+T细胞多于疗效较好的患者(64.7%±4.2%比48.3%±11.7%,P=0.002)。结论初治HGSOC患者腹水的形成会影响腹腔微环境中淋巴细胞的组分,其与患者年龄、癌症进展和治疗疗效存在相关性。
简介:摘要:本项目针对卵巢肿瘤标志miRNAs,从精简传感体系组成和级联信号放大的综合效应出发,构建集目标miRNA识别、聚合引物、聚合模板、信号报告功能于一体的功能能集成式核酸探针(FOP),同时利用核酸聚合醇、内切酶等工具酶的功能特性和球形纳米材料的大比表面积、电学效应等优势,研发相应的级联放大型核酸电化学纳米生物传感识别新策略。本项目拟深入开展卵巢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的前沿性研究,进而形成一批恶性卵巢肿瘤早期针对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与新技术,有利于推动卵巢肿瘤早期诊断技术和生物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在上皮性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探讨EP-CAM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EP-CAM在20例正常卵巢组织、20例卵巢良性肿瘤和43例EOC组织中的表达08。分析EP-CAM在卵巢癌中的表达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EP-CAM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79%,6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P-CAM表达组中,其在正常卵巢组织及卵巢良性组织中的过表达均为0,在恶性肿瘤组织中过表达率为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P-CAM过表达与肿瘤分化、月经、CA125定量测定、CA125下降满意度、腹水量等指标均无关,其过表达与患者年龄(P=0.037)和分期(P=0.018)相关。EP-CAM阳性表达与不表达、弱阳性表达与过表达患者预后生存时间比较的同一性检验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后者差异更显著。结论EP-CAM可能参与上皮性卵巢癌的恶变过程。EP-CAM的过表达与卵巢癌的不良预后相关。EP-CAM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过表达对卵巢癌预后评估有指导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类泛素蛋白酶1和低氧诱导因子-1α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类泛素蛋白酶1和低氧诱导因子-1α在卵巢癌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对卵巢的非肿瘤性病和肿瘤组织类泛素蛋白酶1及HIF-1α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HIF-1α在非肿瘤性病卵巢组织中未见表达,在良性和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中见少量表达。恶性卵巢肿瘤表达明显较高,在高级别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恶性肿瘤。肿瘤分化程度越低,HIF-1α的表达越显著。结论:人卵巢癌中存在SENP1和HIF-1α蛋白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卵巢癌的发生和进展及其恶性演进过程。联合检测SENP-1和HIF-1α的表达可能对人卵巢癌的分级、分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多序列MRI影像组学列线图,并探究其用于预测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对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1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EOC的患者资料,年龄32~76(57±8)岁。所有患者接受最大程度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均进行了铂类药物化疗,以化疗后6个月内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铂耐药组(PR组)39例和铂敏感组(PS组)75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MRI检查,在横轴位T2加权像(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1加权像增强图像(T1CE)上沿着肿瘤实性成分轮廓勾画立体感兴趣区(3D ROI),应用AK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将患者按7∶3比例以分层抽样法随机分为训练集(80例)和验证集(34例),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方法对影像组学特征进行初筛,保留最大预测效能的特征,然后用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进行特征降维,选择最优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使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临床相关因素,并结合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影像组学模型、临床相关因素模型和影像组学列线图的预测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相较于影像组学(12个最优的影像组学特征)模型和临床相关因素(术后残留病灶、中性粒细胞计数、糖类抗原199)模型,影像组学列线图显示出最优的预测效能:在训练集中,ROC曲线下面积(AUC)、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95%CI:0.82~0.99)、90.0%、89.0%和92.0%;在验证集中,上述指标依次分别为0.89(95%CI:0.78~1.00)、85.0%、87.0%和80.0%。DCA显示阈值在0.01~0.90范围内使用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EOC患者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临床应用价值较大。结论基于多序列MRI构建的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EOC患者对铂类药物化疗的敏感性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