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其对美学发展的贡献是十分突出的。他试图调和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派的对立,试图纠正美学的片面发展。本文立以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为基点,对康德美学思想进行梳理与讨论。

  • 标签: 康德 美的分析 崇高的分析
  • 简介:在心灵对有限(想象力的直观)和无限(理性理念)的超越中,对于康德所说的数学的崇高的这种超越,在这样一种崇高的对立和超越中

  • 标签: 崇高美学 康德崇高 美学新论
  • 简介:康德美学对中国的意义在于不同学者在康德研究中发挥出或者印证自己的美学观点,就当代而言,这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扬弃的过程.从宗白华的批判,到朱光潜在肯定中作出补充,再到李泽厚在述评中提出新的美学道路,以及新时期其他学者的创造性解读.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历程的缩影.

  • 标签: 康德 判断力批判 形式主义 人类学本体论美学
  • 简介:康德的伦理学致力于证明理性能使人自由的颁布道德法则并遵守之,感性需求和情感不是人行为的决定依据。但他认为情感可以作为理性的补充,审美即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审美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因与德行有类比关系而能有助于人的道德实践;崇高感则能直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 标签: 自由 道德 崇高
  • 简介:知性和想象力两种官能的和谐运动与审美愉快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康德审美判断的关键之处。只有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才能理解审美判断为什么不带概念却普遍有效,才能理解康德所说的“感性的意识到”官能和谐的含义。对两者的关系有着因果性与意向性两种阐释可能。通过比较这两种阐释,可以得出这样的论断:审美愉快具有意向性特征,它与官能和谐之间的关系是意向性的。

  • 标签: 官能和谐 审美愉快 意向性 二次反思
  • 简介:百年康德美学的中国接受,学者们的价值立场选择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其一是康有为、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康德哲学美学的接受者,由于受西上中下价值观念、康德学在19世纪的复兴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对康德都选择了仰视并抬高的姿态,当中缠绕着“为己”与“为人”的价值抉择;其二则是朱光潜、牟宗三、李泽厚等学者,分别基于西学、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唯物论等不同的文化立场,对康德美学均采用俯视性的审视,其中显现出来的是降低的价值取向;其三是理想中与康德哲学美学的平等对话,精通哲学与德文是平等对话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前的郑昕及其培养的学生,近期的邓晓芒和李秋零、曹俊峰等人,均显示出与康德对话的姿态,现实中学者们与康德的平等对话,尚在进行当中.尽管价值立场不同,但学者们取得的重要成就足以警示当代中国学人,告别康德美学决非明智之举.

  • 标签: 康德美学 王国维 中国化 价值取向
  • 简介:王国维建构古雅理论时借鉴了康德美学,却用中国传统的形式观置换了康德美学的先验形式观。这个误读一方面源于异质文化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同时也是王国维对康德美学的一个创造性诠释。正是基于这个误读,王国维得以摆脱康德先验本体论思想的限制,对康德美学进行了合理有效的补充,由"不见"中产生"洞见"。

  • 标签: 王国维 康德 古雅 美学 误读
  • 简介:“在上是宇宙星空”在心底,该是什么1784。异乡人纷至沓来科尼斯堡是异议的家园书信往来,他未曾孤单

  • 标签: 康德 异乡人 孤单
  • 简介:康德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善于思考,而且生活特别有规律。

  • 标签: 康德 思想家 哲学家
  • 简介:庄子与康德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都以审美为途径,追求二者的最终和谐井达至自由之境。但深入考察,就会发现他们所追求的审美的至境是不同的:庄子追求的美的旨归是自然,归于朴素,讲求的是“游”与“忘”;康德则把追求美的理想的眼光投向人,美向崇高迈进,井最终成为“道德的象征”。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 标签: 庄子 康德 朴素 道德
  • 简介:摘要康德以其“批判哲学”使传统形而上学开始从新焕发活力,本文通过对康德的思想的形成与转变和对前人的批判与形而上学的从新建立的论述,简单地介绍了康德的主要思想,及其康德对界限与限度的理解。

  • 标签: 批判 感性 知性 物自体
  • 简介:摘要:自由一直是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之一,但在休谟之后,自由之路几乎走至绝境。在这种情况下,康德建立起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重新为我们指明了自由王国的“应许之地”。本文从康德哲学的内在逻辑出发,大致描绘了康德对于“自由王国”的理论建构过程,指出“自由”才是贯穿康德哲学的重要概念。

  • 标签: 康德 自由 自然 道德 实践 理性
  • 简介:康德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是二元论者。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批判康德哲学,早已做过原则指示,标明了方向和路线,这是必须认真遵循的。对待康德哲学,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揭露和批判康德哲学中的先验唯心主义;同时,在辩证的否定中,估价和肯定康德哲学的合理成分。在康德认识论中,“综合”思想占有突出的地位。通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经常可以发现“综合”的思想在闪光。“先天综合判断”中有综合,“统觉的综合统一”中有综合,范畴体系的“三分法”中也有综合……康德何以这样注重“综合”?这自然要引起康德哲学研究者的兴趣和注意。

  • 标签: 先天综合判断 统觉 普遍必然性 客观演绎 认识论问题 范畴体系
  • 简介:摘要康德“崇高论”在历史众多的“崇高论”之中地位突出,不可轻易撼动,本文主要对国内相关的康德“崇高论”研究方式、程度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做简要论述。

  • 标签: 康德 崇高论 研究综述
  • 简介:康德直观形式可以简单划分为感性直观、理智直观和审美直观。感性直观是其先验认识论的基础,也是其直观理论的核心;理智直观则属于康德哲学本体论范畴,是超验性地存在于上帝那里的本质直观;而审美直观则是一种建基于想象力对于感性直观杂多的综合作用之上的自由直观,在审美领域表现为反思性的审美判断。

  • 标签: 康德 感性直观 理智直观 审美直观
  • 简介:<正>黑格尔认为区分知性与理性是康德的独创。仅就名称言,康德新创的是“知性”,但就实质言,知性与感性之相互依存地构成经验,正同于前康德的感性与理性功能。因此,知性基本上相当于前康德的“理性”,但作了更精致的限定;作为无限性思维的理性,才是康德三分法中的创新。但康德研究中最薄弱的部分恰是理性;而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后理性就失落了。在前康德二分法的意义下,感性与理性这对术语(外加“非理性”)已成为现代文化最重要的语言思维构架之一。从康德去看,这里只有感性与知性,却缺失了理性。本文拟通过回溯康德审查这一现状。

  • 标签: 感性与理性 康德 马克思 道德法则 商务印书馆 知性
  • 简介:<正>一般地说,国内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对康德的典型理论是不够重视的。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认为康德的典型观是“类型论”,而且是形式主义的;二是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没有正面论述艺术典型问题。其实,这也许是一种误解。康德的典型理论在德国古典美学的典型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接触的资料中,朱光潜先生对康德的典型理论是重视的。他在《西方美学史》中把康德的典型理论放在醒目的地位上,而且作了较为详细与系统的评述。

  • 标签: 典型理论 审美意象 康德 形象显现 想象力 德国古典美学
  • 简介:与认识和道德不同,康德认为美具有一种双重的逻辑特性:“好像主观性”和“好像客观性”.一方面美以个人的情感而非概念为基础,不能通过经验归纳或理性演绎而得到证明,因而好像是主观的;另一方面,美同经验判断一样要求人们的普遍同意,好像又是客观的.美的本质体现在主客体之间的这种关系,既不是纯然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任何将美还原为单纯主观性或客观性的观点都是对康德美学的误读.康德美学的独特性就在于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性在审美判断中可以共存.

  • 标签: 康德 好像主观性 好像客观性
  • 简介: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世界,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很强调审美判断的,并没有为对象的立法权力(英译本

  • 标签: 康德哲学
  • 简介:康德的人权概念的内涵在于自由、平等、独立等理性原则,其外延包括国家公民的人权和世界公民的人权。要保障国家公民的人权,需要建立以代议制为基础的共和制;要保障世界公民的人权,需要建立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对人权的维护不仅是对人的内在价值的尊重,而且也是达到人类永久和平的必要手段。但是,康德对永久和平的哲学论证是不充足的。

  • 标签: 康德 人权 代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