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利用苹果渣为原料,通过炭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的液固态混合发酵,制备苹果渣多酶蛋白饲料。研究表明:液体培养的重要参数是温度28℃、接种量12%、蔗糖添加量15g、转速180r/min,时间72h;液体培养产物短期储藏,10℃效益高,长期储藏,2℃~5℃效果好;固体发酵的最优发酵条件是:接种量10%~14%,培养时间为5~6d。发酵产物中粗蛋白、真蛋白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103.1%、165.76%,粗纤维、还原糖则降低了42.51%、53.62%,纤维素酶活力增加了3000U/g,果胶酶活力增加了50000U/g。该方法生产的饲料蛋白符合企业植物发酵蛋白质饲料标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儿童早期感染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检测172例感染儿童入院时和经抗生素治疗72小时后的血常规及血清中C反应蛋白含量,以4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结果细菌感染组WBC、CR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显著性(P<0.001);病毒感染组WBC、CRP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差异具显著性(P<0.001)。病毒组与细菌组比较,WBC、CRP均有显著性差异。CRP阳性患儿经抗生素治疗72小时后,CRP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统计学意义(P<0.05),WBC轻度下降,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急性感染是,CRP、WBC的检测有助于疾病早期的鉴别诊断,对于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具一定的价值,而CRP有事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敏感但非特异性的指标,可指导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并判断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白蛋白静脉滴注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黄疸新生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白蛋白静脉滴注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采蓝光照射治疗,从有效率、不良反应及血清胆红素水平角度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1.7%),且其IBIL和TBIL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以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均较低,情况相差不大(P>0.05)。结论白蛋白静脉滴注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建卡、定期产检的部分孕妇为研究对象,在妊娠24~28周行75g糖筛查(OGTT)进行妊娠期糖尿病(GDM)确诊,同时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空腹血清铁蛋白,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跟踪随访,根据妊娠晚期的血糖控制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非GDM组、GDMA1级组、GDMA2级组。将血清铁蛋白(SF)水平分为四个区间(≤40、40.01~60、60.01~79.99、≥80ng/ml),分析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检出及分级间的相关性。结果非GDM组(40.80±8.64ng/ml)、GDMA1级组(59.13±7.26ng/ml)、GDMA2级组(71.22±8.16ng/ml)孕妇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SF区间的孕妇中GDM类型构成比不同,随着血清SF水平的升高,GDMA2级的检出率增加。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铁蛋白显著较高,随着SF水平的升高GDMA2级的检出率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使用氧驱动雾化吸入氨溴索和α-糜蛋白酶辅助治疗老年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我院近两年来诊治的老年性肺炎患者44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两组均在抗感染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盐酸氨溴索30mg氧驱动雾化吸入,2次/d。对照组给予传统方法α糜蛋白酶8mg雾化吸人,2次/d,疗程均为5~7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驱动雾化吸入氨溴索治疗老年性肺炎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研究目的:探讨高住低练对大鼠骨髓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receptor,EpoR)蛋白表达的不同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健康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7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检测EpoR在骨髓组织中的含量,分析运动和低氧2种不同的处理因素对骨髓EpoR蛋白表达的效应。研究结果:高住低练和低住低练都可使EpoR蛋白表达增加。高住低练中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EpoR增加更明显。结论:随着低氧和训练因素的影响,EpoR蛋白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模拟高住低练能使EpoR蛋白表达加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as蛋白、FasmRNA的表达及Fas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经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2例(鳞癌16例,腺癌26例),收集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重亚硫酸盐修饰及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别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中Fas蛋白、FasmRNA的表达情况及Fas基因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在非小细胞肺癌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Fas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5.71%,FasmRNA阳性表达率为45.24%,明显低于其在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率(Fas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04%和85.71%,Fas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19%和90.48%)。非小细胞肺癌组织Fas基因甲基化率64.29%明显高于其在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30.95%和21.43%)。非小细胞肺癌Fas蛋白、FasmRNA分别与Fas基因甲基化呈显著负相关(Fas蛋白r=#0.471,P<0.01;FasmRNAr=#0.469,P<0.01)。结论与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相比,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存在显著的Fas基因高甲基化,FasmRNA及Fas蛋白表达下调。非小细胞肺癌Fas表达与Fas基因甲基化显著负相关。结果提示,Fas基因高甲基化可能导致Fas基因失活,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凋亡,导致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及免疫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