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形名组合指形容词直接修饰名词的定中结构。词长搭配主要指2+2、2+1、1+2、1+1这四种形式。“的”字隐现指“的”字可有可无且基本同义的情况,如“特殊(的)问题”、“正确(的)方向”等。关于形名组合出现的量化研究不多。祁峰和端木三(2015)对四种形名词长搭配进行了量化考察,但是没有考虑“的”字隐现问题,结果不够精确。文章以“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为语料来源,通过“的”字隐现的语感实验,对“的”字隐现情况进行了明确定义。然后,排除“的”字隐现情况,重新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在真正无“的”的四种词长搭配中,2+1的出现(类频)不到5%,与前人看法相似,而2+2的出现不到2%,大大低于前人估计。研究表明,和2+1一样,真正无“的”的2+2形名组合在汉语中不是能产的结构,而是受限制的结构。

  • 标签: 形名组合 词长搭配 “的”字隐现 小分枝结构 韵律词 音步屏蔽
  • 简介:<正>赵建华同志曾经指出:“在古汉语和《红楼梦》以前的一些白话小说中,没有见到量词‘棵’。”“量词‘棵’有可能是在‘红楼梦’时期才开始使用的。”(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1期)最近阅读古代白话小说,发现在明人的作品中已经使用量词“棵”。兹摘引二例:1.浑家指着楼前一棵椿树,道:“明年此树发芽,便盼着官人回也。”(《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 标签: 量词 出现时间 古代白话小说 《红楼梦》 椿树 许政扬
  • 简介:事件句"是汉语陈述句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完整形式是"时间词语一处所词语-不及物动词+了-名词语",语法结构是"时间状语—处所状语—谓语—主语",句式意义是"某时某地发生了某个事件"。它是通过将主谓句的谓语提到主语前的方式形成的。对事件句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推动我国句式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特殊句式的教学效果。

  • 标签: 事件句 存现句 隐现句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不同字表、词表对实际阅读材料覆盖的考察,发现字、词覆盖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对阅读材料的识读水平,在词覆盖的基础上提出的阅读识读可以更好地反映对阅读材料的识读水平。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考察和计算发现,满意的阅读理解建立在0.95左右的识读上。通过对不同词表所包含字数及其识读的分析和比较得出,阅读者掌握的字词比达到1:7以上才能达到这样的识读水平。学习汉语时,掌握近3千汉字的同时,应该掌握2—3万个左右的汉语词语。

  • 标签: 阅读理解 覆盖率 识读率 字词比
  • 简介:学者普遍认为,罗存德《英华字典》(1866—1869)堪称是19世纪英华字典集大成之作,代表了19世纪英汉对译词典编撰的最高成就,对汉语、日语的近代英日辞典的编撰、译词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其日译本『英华和识字典』(1879)的词条与释义部分同时出现了英语原文、汉语译词、日文译词,直接而客观地反映了汉字“新词”在中日两国出现的时期,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出现在『英华和识字典』释义部分的日语“新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整理了日语“新词”在词典中的出处,并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了部分出现在释义部分,并具有明确汉字标注的日译词在中日两国出现的时期。

  • 标签: 英華和訳字典 英华字典 日语新词 日语借词 罗(布)存德
  • 简介:宋代立国三百余年,尽管武功和国力都不能和威加四裔、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相比,但在文化上却呈现了“盛唐隆宋”的局面,宋代的文化建树达到了中国文化的顶峰,许多文化现象让后人回味。其中在公文写作方面出现了许多在公文史上为人称道、彪柄千秋的家族式公文大家,形成了宋代公文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的子承父业、有的兄弟相继、有的几代相传,他们为宋代公文的历史地位确立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宋代 盛唐 人称 呈现 立国 文史
  • 简介:摘要巍巍唐朝,300余年历史,谱写出一段段史诗。南唐不仅冒认唐朝后人,在名号上沿用“唐”的国号,其在典章制度上也是唐朝的追随者,并潜移默化影响到宋朝制度。南唐承前启后,其历史地位当亦不可小觑。本文在分析南唐先主李昪称帝过程的同时,对认祖事件进行考释,并通过受禅与认祖分析其政权合法性问题。

  • 标签: 李昪 南唐 认祖 受禅 政权合法性
  • 简介:进入21世纪,危机事件频发。"人祸""天灾"以空前的频度、复杂性、规模、破坏力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自然生态、世界经济政治甚至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严重的影响,严重破坏了人类文明的成果,制约着人类前进的步伐。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牵连性等特征,危机事件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社会的不稳定,造成很坏的影响。

  • 标签: 危机事件 新闻写作 人类文明 21世纪 财产安全 自然生态
  • 简介:文章分析了德国在海湾事件不同阶段所持的立场,一开始采取了“超脱”态度.然后是在坚持不直接参战的前提下,态度有所积极.最后采取了自相矛盾的复杂立场。文章还分析了德国采取上述立场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外交上的影响.

  • 标签: 德国 事件 海湾 文章分析 态度
  • 简介:在今天这个人们为了钱似乎可以接受任何条件的转型期,发生小说里写的一幕也不是不可能。现在在火车汽车上占座卖钱,也竟成了一种职业了。作者设计了一个用金钱煎熬、置换良心的特殊环境。“座位”,只是用来显影人们病态良心的试剂。

  • 标签: 构思 座位 作者 符号 转型期 良心
  • 简介:  大地震突然袭来时,正在上课的都江堰光亚学校的老师范美忠,对学生喊了一句"地震了",就第一个从教室跑到了操场.他不以为耻,还坦然地在博客里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于是有人说他是本次大地震中"最无耻的教师",赠给他"范跑跑"的雅号;也有人要批评者扪心自问在那种情境中会不会做出与他一样的举动……光亚学校的校长据说情绪复杂,以一句"我不表态"回答记者关于会不会开除"范跑跑"的提问.……

  • 标签: 事件要害 范跑跑 跑跑事件
  • 简介:摘要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如果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的设计,就会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教学活动中,一些老师对课堂提问设计不充分,导致课堂效果事倍功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 标签: 小学 课堂 提问 误区
  • 简介:“窠”的本义是鸟兽穴居的地方。通过隐喻和转喻,名词“窠”具有多种意义,并逐渐发展出两个量词用法:用于计量印章和印章所印的痕迹的“窠1”和用于计量植物的“窠2”。“窠2”后来又发生了逆语法化,具有“植株”的意义。由于受汉字形声字形符标记汉字所指事物意义类属之功能的影响,人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形声字“棵”来代替“窠2”。

  • 标签: 量词 隐喻 转喻 逆语法化“窠”“棵”
  • 简介:语言的意义与形式并非一一对应。不同的语义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而言,翻译可视为语义解构、语义重组以及再词汇化的过程。本研究以Talmy(2000)运动事件理论为理论框架,以Chen&Guo(2009)对英汉语词汇化模式差异所做出的系统分析与总结为理论依据,探讨上述理论对科技翻译产生的影响与启示。

  • 标签: 表征 运动事件理论 词汇化 科技翻译
  • 简介:叙事原型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范型,是一种集体解释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模式.网络公共事件中,对相关原型的征用常常能增强舆论的召唤力.各个主体总是试图通过叙事建构和发掘有利于自己的原型,并在此过程中经历原型冲突、原型转移和框架重建.

  • 标签: 网络公共事件 叙事原型 框架
  • 简介:事件演化即事件在篇章中依次变化,是篇章推进的主要手段。结合物性结构理论,同一话题下与不同话题间事件演化可构建出一套语义模型,该语义模型着重刻画事件间基于词汇语义的内部语义联系,并说明物性结构与题元结构的协同作用对事件演化提供的语义触发动力与制约机制。

  • 标签: 事件演化 物性结构 题元角色 语义模型
  • 简介: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80年代中出现了许多英语新词与短语,现将最有代表的新词与短语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以补词典之不足。1.AIDS(Acqiu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爱滋病(后天免疫缺陷综合症),亦称超级癌症

  • 标签: 英语新词 超级癌症 后天免疫 英语世界 IMMUNE 长沙发
  • 简介: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说,1941年12月7日“将永远成为国耻日”。那一天,日本突袭了美国位于珍珠港的海军基地,这一天已经与耻辱共存了70年。然而,就像对这场袭击的记忆难以抹去,围绕它的误解也从未消失。在这个国耻日,消除关于珍珠港事件的一些误解吧。

  • 标签: 珍珠港事件 误解 罗斯福总统 富兰克林 海军基地 国耻
  • 简介:灾难是人们最不想看到的,但是,在很多时候又不可避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发生给人的精神带来痛苦、给人的生命带来威胁,有的灾难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使人们感到恐惧。地球上只要有灾难事件发生,

  • 标签: 灾难性事件报道 人文关怀 公共卫生事件 人类生存环境 自然灾害 社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