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黄金贵先生认为“望洋”是“表示眼目的一种长相、病相”,即医籍中所谓的“戴眼”。“望洋”原作“望阳”,本指“望着高处”,与“仰视”同义。因为人们不知道“阳”是“高”的意思,牵强附会地把“阳”改成“洋”或者“羊”,于是就成了一个使人迷惑的词了。

  • 标签: 望洋 望阳 仰视
  • 简介:本文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古今字做一番梳理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粗浅的看法。

  • 标签: 古今字 含义
  • 简介:二语习得研究学者Schmidt提出的"注意假设"认为,"注意是二语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作者对此观点提出质疑。文章首先根据二语习得研究的输入理论指出该假设在理论方面存在片面性;然后进一步指出该假设所引证的Schmidt自身的研究以及其他二语习得研究者的相关研究均未能支持该假设的成立。作者最后指出,尽管"注意假设"对外语教学与研究带来一定程度的启示作用,由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数目相当有限,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待改善,因此Schmidt关于"注意是二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假设不能成立。语言学界仍需继续深入探讨二语习得所牵涉的复杂认知心理过程。

  • 标签: 注意假设 二语发展 二语习得的认知心理过程
  • 简介:本文从命题与语气的对立统一出发,在介绍吸收日本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语气的语法范畴进行全面考察.特别是从对把日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人有更强实用意义的对语气载体的分类角度,对表达语气的各种语法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

  • 标签: 语气 日语 对立统一 最新成果 语法范畴 分类角度
  • 简介:摘要自古以来就有“名以食为天”的说法,“吃”这个词在当今社会的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因此,“吃+处所名词”这种非常规的结构也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对“吃+处所名词”这种结构的构件分析入手,结合挑选出来的短语在各个领域出现的比例来分析这种结构的出现和主要构成条件。

  • 标签: 处所名词 演变
  • 简介:本文在王还(1983)的基础上,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都"与all的差异以及"都"本身的语法语义特征.(Ⅰ)尝试解释汉语中"都"与其所指词之间的一致关系;(Ⅱ)按照all的词性分类,对"都"和all作了更细致的比较,为学汉语的学生、教汉语的老师理清all与"都"的异同;(Ⅲ)讨论"是"字结构中的"都"与主宾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解释王还论文中几个有争议的例句;(Ⅳ)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都"句作出分类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 标签: 全称量词 "都" 所指词 被复制
  • 简介:古籍整理与辞书编纂中关于典故溯源所出现的问题是:典作非典;非典作典;是典而非其源。本文论述了上三类问题的出现原因及解决方法。

  • 标签: 典故 溯源
  • 简介:从文献用例、引申原理和同步引申规律及同位关系等方面观察,“承”有“听闻”义;“听闻”义由“承受”义引中;“听闻”为“承”的基义,“谦敬”、“已然”为其陪义;意义与句法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部分学者对“承”的意义的误释。

  • 标签: 听闻 引申 基义 陪义
  • 简介:本文根据“句式语法”理论,采用“双宾语结构”的核心语义是“有意的给予性转移”这一观点,从“与者”、“受者”、“给予物”和结构中的动词四个方面研究“玩它个痛快”,即“V+ta+ge+~”结构,认为这一结构利用双宾语结构的形式特征,用虚化的“ta”填充间接宾语的句法空位,用“个”将后面的结构体词化,充当直接宾语,表达了自身特有的句式语义:能动地赋予(某物一个状态)+将来时态,该句式语义可以分析为处置性、非现实性、施动性三个语义特征。

  • 标签: 句式语法 双宾语结构 给予义
  • 简介:"△"公盨铭例特异,前所未见,文辞古奥,艰涩难读。文章在诸家考释的基础上,对△公盨的句读、语词、句子之缺省成分以及铭文性质提出了新的看法。文章指出,"敷土、隓山、濬川"是大禹治水的三种方法,对此句的理解,必须充分注意大禹的神性。"■(擣)方"指禹平定下土之后,对四方不服势力的征讨。"降民、监德"是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康亡不楙"读为"康娱丕懋",义即安乐勤勉。"孝友■明"指四种德行,即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忧恤贫病,明察是非;"■"释■,相当于《周礼·大司徒》"六行"之一的"恤"。"好祀"义即"宜祀"。"复"训安,"克"训肩任。通过对与△字相关字形的全面梳理,释△字为"豳"。盨铭与《尚书》"诰"体相同,可名之曰"豳诰",通篇都是豳公的告诫之辞,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其铸造目的当如中山王方壶所云"明■之于壶而时观焉",亦如史■簋所说"其于之朝夕鉴"。文章对以大禹开篇的原因及"德"的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豳公盨 语词考释 铭文性质 豳诰 大禹治水
  • 简介:本文对"来"的"代动"用法进行了考察,认为其"代动"用法是对移动动词"来"原有语义的引申,其核心语义表现为[+接收性],这一语义贯穿于动词"来"的整个发展过程。"来"并不能替代所有的动词,且对原有的具体动词不是等义的替代,"来"强调了动作行为对"接收者"所产生的影响,具有系联作用,表达了说话人主观识解的"言者视角"。

  • 标签: “来” 代动用法 接收性 言者视角 系联动词
  • 简介:<正>本文拟重新解释敦煌西魏文书残卷反映出的“均田规格”。敦煌发现的西魏文书(残缺),一部分显然是以户籍作为计算基础的“计帐”,可以称之为“户籍计帐”。它们不仅可以使我们具体地了解西魏推行的“计帐之法”,而且提供了当时户籍编制的实物品样:每户的土地都登记在户籍上并按均田令规定的“均田规格”分别

  • 标签: 均田令 均田规格 北魏 西魏 残卷 敦煌地区
  • 简介:鉴于以往对后分句引导语“别说”?的语用衍推关系的研究无法解释“别说”句内部的语义、句法差异,文章对后分句引导语“别说”进行了重新分析。文章认为,在篇章视角下“别说”句的语用衍推关系在两个不同语义层面上分别表现为:“别说1”是前后分句命题内容之间的衍推;“别说2”是在更大事件框架下,前分句命题与前后分句的复合命题对于实现此事件可能性的衍推。衍推关系所在语义层面的不同决定了“别说”句不同的结构形式:“别说1”为对称结构,“别说2”为非对称结构。通过对虚词自身语义层次的分析,文章还找到了虚词的语义-语法接口。

  • 标签: 后分句引导语“别说” 衍推 篇章视角 语义-语法接口
  • 简介:"格赖斯循环"关系到语用学与语义学之间的分野,是语用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话题。首先梳理了语义学与语用学界面之争的不同观点,分析了语用介入与含义可取消性之间的关系,然后尝试性地提出了消除"格赖斯循环"的方案,重新界定了语用学的范畴,指出了显义不可取消,最后对Bach(2002)、Levinson(2000)、徐盛桓(2006)等提出的消解方案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格赖斯循环 含义 显义 可消性 语用介入
  • 简介:<正>三鲜卑拓跋族政权在其发展的初期曾用武力大量地掠夺人口并强制被其征占地区的许多人口迁移至拓跋族根据地。一部分被强制迁来的人被拓跋族国家通过“计口授田”的办法安置下来。这部分人被称作“新民”。找不到说明“计口授田”具体內容的材料,但当时拓跋族刚刚进入阶级社会,部落制度和习俗的影响还存在,所谓的“编民”同时还是“部民”,土地买卖现象尚未出现,联系北魏后来颁布均田令时还在“理论上”(形式上)规定了“露

  • 标签: 计口授田 均田令 北魏 土地买卖 均田规格 西魏
  • 简介:“梦、佛,是否可信”,平安时代中期藤原道纲母于日记中的这句诘问,有别于自神话时代以来人们对于梦的深信不疑,被认为是日本古代梦信仰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本文参照同时代的女性日记、男性汉文日记、佛教故事集等文献,重新审视了《蜻蛉日记》中的梦信仰,阐述了道纲母对于梦的看法,并非是先行研究中所高度评价的“对于梦的一种独特的清醒态度”,而是当时佛教信仰的影响波及梦信仰的一种体现,并且就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当时梦信仰之嬗变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蜻蛉日记 藤原道纲母 佛教信仰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