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8 个结果
  • 简介:打开一本许久没有看的散文书,从里面悄然滑出一片干枯但压得平整的树叶。这是一片心形的树叶,早已耗干了水分。叶面显出淡淡的棕色,一丝黄绿、浅绿掩在那层干枯的

  • 标签: 树叶 标本 叶子 心形 干枯 散文
  • 简介: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政治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赶紧备下几个政治用语,以备不时之需。

  • 标签: 英语 译文 翻译方法 教材
  • 简介:平声的“(鱼)”在汉语中长期使用,且仍在汉语方言中广泛使用,当是去声的“(理)”变调构成的,不大可能是借词。其与表示“死、杀死”意义的南岛语词的音义关联是偶然的,二者并不同源。闵语中表示“杀、屠宰”的“创”则可能是古南岛语的底层词。

  • 标签: “治” 同源词 底层词
  • 简介:恰逢中国的牛年,来到了号称“约翰牛”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兰联合王国。我所处的位置——格林威,是每天世界时间开始的地方,东西方两个半球的分界线。地理教科书所提及的地球本初子午线.是大英帝国执世界之牛耳的见证。英国人为统一国际标准时间,人为地划出了这条看不见的线。

  • 标签: 格林威治 散记 标准时间 地理教科书 分界线 大不列颠
  • 简介:<正>(一)小引平水韵一般指的就是诗韵,又叫旧诗韵,这些常识这里似乎无须费辞了。我们研究的旨趣是平水韵中入声和非入声的韵字,姑且谓之入声韵字。这种入声韵字,不只是入声读音,而且有两读、三读。可是现在要涉及的问题是:有些辞书不分其中的

  • 标签: 入声字 辞书编纂 韵字 去声 平水韵 平声
  • 简介:本文从柯尔律诗歌文本出发,并通过介绍和总结柯尔律的性格特点来解析柯尔律三部主要诗歌中神秘因子的五个分类:神秘的人物;神秘的动物;神秘的数字;神秘的神灵以及神秘的事件。并结合柯尔律三首诗歌中的神秘因子来具体分析它们的意象和隐喻,使读者能够通过人类和动物的意象来把握深层次的含义和文本的内涵。

  • 标签: 柯尔律治诗歌 神秘因子
  • 简介:摘要太宰是日本近代无赖派旗手。1948年6月13日,太宰和爱人山崎富栄一起投水自杀,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本文结合太宰的生平,从1.太宰压抑的童年经历,2.芥川奖的数度落选和战后国家被迫转型、价值观的转变带来的冲击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太宰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从而“丧失为人的资格”的。

  • 标签: 太宰治 压抑 自我毁灭
  • 简介: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作文打破数年来“新材料作文”的叙事惯例,以“选词成章”的方式命制,12个关键词照耀时代主题,彰显“大国气象”,大有期望新一代青年重新认识祖国之意,可见命题者的良苦谋划。创新势必引来一些争议批评之声,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粗疏浅薄之论。笔者注意到,有两种言论颇“出风头”:一种认为本次作文题太过简单,难以甄别优劣;另一种认为作文题不照顾农村考生,颇失城乡公平。

  • 标签: 高考作文 公平 城乡 材料作文 高考语文 农村考生
  • 简介:<正>在修辞研究中,一般都把比喻分成本体、喻体和比喻语词三部分尽管有时可以省略本体和比喻语词),似乎三者职责分明,其中并无兼职者。但是,在实际语言中,有些比喻的喻体同时兼任本体而又非"互喻"[注]。请看实例:

  • 标签: 兼喻 比喻顶真 混血儿兼
  • 简介:<正>什么是修辞?这是修辞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此如何回答,直接关系到修辞学对象、范围、任务等的确定,甚至关乎整个修辞学体系的建构.较为科学而系统地阐述这一问题,应该说始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以后的学者们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又不断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其中有不少闪耀着真理的光芒,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但是,毋庸讳言,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对修辞性质的认识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完善或修正.本文拟就在学术界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的结论.

  • 标签: 《修辞学发凡》 修辞观 兼评 修辞手段 修辞性质 择语
  • 简介:长期以来,理论界大多把陆机的《文赋》看成是“一篇独具特色而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艺理论专著”,认为它“比较细致地分析了文学创作的过程,提出了文学理论上很多重要的问题。”有人甚至断言陆机的《文赋》“是专为提示文学方法而作”。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理论界开始了对写作理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古代写作理论的探讨。

  • 标签: 《文赋》 写作理论 理论专著 文学创作 文学理论 《典论·论文》
  • 简介:在满语中,akū表示“没有”之意,最为常用。然而,关于其词类归属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语言现象,研究者见仁见智,颇有歧见。按其形、义,akū为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akūbi(没有)的词根形式。从动词“时”、“式”的语法形式来看,与其他有形态变化的动词不同,akū是动词akūmbi(没有)的现在时形式,而不是其命令形式。

  • 标签: 满语词 akū 研究
  • 简介:褒与贬是两种明显对立的概念,在褒贬意义的表达上,英语中不乏一些语义色彩分明的表现手段,比如能使表达产生反差效果的单项语义对立形式:good-bad,famous-notorious,fame-notoriety,childlike-childish等,能使描述获得细腻表现效果的多项对立形式:slenderslimlean-skinnygauntlankyscrawny,plumpstoutprotlychubby-fatfleshylumpishobese等等。这些形式中的贬义词一般都具有较稳定的性质,极少因受语境的影响而发生语义上的变化,而某些褒义词则不然,它们通常虽然也具有稳定的意义,但

  • 标签: 语义现象 表现效果 语境因素 slender OBESE doing
  • 简介:本刊编辑部近日采访了全国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杨中教授。杨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学英语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对大学外语教学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一些政策的制订起了重要

  • 标签: 中教授 南京大学杨 教授访谈录
  • 简介:<正>为汉语语文词典的词目标注词性,是编者和读者的夙愿,也是汉语词典向科学化发展的方向。但是至今我们还无法对每一个词目标出词性,这是因为若干理论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国内已出版的标明词性的词典有收词不多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和以虚词为

  • 标签: 汉语词典 动词意义 形容词 语文词典 现代汉语 实词
  • 简介:新散文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并持续至今的一股新的散文创作潮流,是散文内部的一次文体革命,旨在寻求散文的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活力,其文体特征、审美取向等与传统散文大异其趣。虽然“新散文”这一命名尚未得到普遍一致的认同,新散文作者也没有完全一致的美学主张,但这种特征鲜明具有探索意义的散文确实已经形成一种流派,其主要代表作家有张锐锋、周晓枫、祝勇、于坚、宁肯、庞培等。从文体特征上看,

  • 标签: 文体特征 新散文 创作潮流 九十年代 文体革命 审美取向
  • 简介:"莫之或欺"、"莫之或止"这类短语的确切含义及内部结构一直存在争议。文章认为"莫之或V"不是单一结构,"莫"、"或"的词性词义在不同结构中是不一样的。部分"莫之或V"的"或"应训"能",是助动词,此点长期未被揭破;这时短语中的"莫"基本是无定代词,但也可能是副词。部分"莫之或V"的"或"则应训"有",为无定代词,这时"莫"是副词,不过它不是修饰某一个词,而是对其后整个主谓结构的的否定。"莫(副词)之或(代词)V"所表达的意思与"莫(代词)之V"基本相当,而与"莫(副词)之V"差别明显。《尚书》"不其或稽"、"无时或怨"与"莫之或V"相类而出现更早,可能对后者产生过影响。

  • 标签: 无定代词 助动词 宾语前置 同形异构
  • 简介:翻译的媒介是语言,语言由意义和形式组成。本文顺着意义与形式适一思路探讨可译度问题,认为:从翻译过程来看,翻译无非两件事:理解与表达;从表达看,翻译也无非两件事:意义与形式。如果我们顺着意义与形式这一思路去探讨可译度,问题便迎刃而解。给翻译造成障碍的是形式,而不是意义。意义基本可译或基本意义可译,形式不完全可译或完全不可译。形式的可译与否取决于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表现形式的同与异,有与无。

  • 标签: 可译度 意义 形式
  • 简介:“作客”产生于东汉,本义为“寄居异地”。南朝刘宋出现“当客人”义;明代出现“当客商”义;清代出现“客气”义。而“做客”产生于南宋,本义为“当客人”,元代产生“当客商”和“客气”义。在现代汉语中,二词均产生出“特指作为嘉宾接受媒体采访”的新义项。据此,我们对相关辞书的释义及其所引书证予以匡补。最后论述了二词中应以“作客”为通用词的理由。

  • 标签: 作客 做客 辨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