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  在现代出版业与传媒出现之前,弄文字是一种奢侈的事情,需衣食足而有闲方能为,这就不能不带上一点贵族气.说"穷而后工",也是贵族没落之后的叹息,与真正的穷人并不相干.……

  • 标签: 穷诗
  • 简介:笔者在《中学语文报》2003年9月8日第6版刊载的《文学作伴好成长》中写道:“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代被扼杀了心,他就也许一辈子难以写出一句好诗。”最近从某市一所省重点中学回家度假的侄子跟我反唇相讥:“我们老师说,诗歌课文不重要的,考试也不会考。她要我们别去尝试写诗。第一单元的诗歌课文,她上课时只是稍微提一下。”侄子还说他们的老师怎么怎么了得:刚教过高三文科班。我听了大不以为然。只要不迷信,学生信奉老师无可非议,老师介绍自己的“得意之作”以便树立应有的声望,也无可厚非。但这位老师对的蔑视,对学生心的扼杀,对上百个(这位老师任教两个班)刚进入高一的十六七岁的如花如诗的少男少女语文学习的负面影响,使我悲哀。

  • 标签: 中学语文 语文学习 重点中学 语言精炼 文科 会考
  • 简介:★王安石看到一位友人写的诗中有'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两句,不禁提笔改道:'明月空中照,黄犬卧花阴'。他自以为改得很恰当,实际倒是错了。原来诗作家的家乡有一种鸟叫'明月',有一种昆虫叫'黄犬'。

  • 标签: 鸟叫 花阴
  • 简介:<正>几千年来,中外学者对《诗经》作过精深的研究,名家辈出,成就巨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诗经》里所有的问硕都解决了,其他问题姑且不论,单就《诗经》训诂而言,也还有很多未解开的谜。要解开这些谜单靠文献恐怕是不行的。本文引进汉藏比较语言研究成果,试图解开这些谜。兕觥《诗经》里兕觥连文,一共出现了四次(周南·卷耳》、《豳风·七月》、《小雅·桑

  • 标签: 藏缅语 汉藏语言 上古汉语 亲属语言 诗经 说文
  • 简介:艺术作品的肯要前提,就是其完整性。完整的艺术作品。才可谈其主旨的表达.思想意义的深刻,材料的蕴藉.表现的艺术。才可以上升到审美层面上去欣赏。应该说完整性是艺术作品的基础。文学、音乐.绘厕、雕塑乃至于园林.建筑等艺术门类莫不如此。

  • 标签: 艺术作品 艺术门类 蕴藉 欣赏 雕塑 音乐
  • 简介:唐代以后文人,考不上功名,心情抑郁时,往往写下“落第”,以抒发不满情怀。“落第”又称“不第”、“下第”,如:唐公乘亿云:“十上十年皆落第,一家一半已成尘”——十次应试,十年都落选了,在这段时间里,家里的人已死掉了一半。

  • 标签: 落第诗 成尘 长安城 心情 孟郊 李洞
  • 简介:绘画,是一种空间视觉艺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又是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以丰富画的蕴藉。的内容或咏叹画面所表现的意境,或强调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绪,或谈论艺术的天地,或由画面引发一通议论,诚如清代方薰《山野居画论》中所说:“高情

  • 标签: 题画诗 思想情绪 杜甫 苏轼 画意 作品
  • 简介:读《》札记国光红《·周南·苡》三章章四句,语义反复回环:“采采苡,薄言采之。采采苡,薄言有之。采采苡,薄言掇之。采采苡,薄言援之。采采苡,薄言之。采采苡,薄言之。”小序云:“后妃之德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小序误认平民妇女为后妃,非止此一例。但...

  • 标签: 《说文》 逸《诗》 《尔雅》 郁李 唐棣 车前子
  • 简介:读《》解“AABF”张金涛,李山近世出土西周吉器铭文中,数见“”字,如中期器长由铭文“穆王在下”,中期器师事簋“王在”等,“”字含义,今人多以地名释之,如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下,地名。”①又如周法高主偏《金文诂林》所引林洁明说:“《说...

  • 标签: 辟雍 《诗》 《毛传》 文王 “伊” 西周中期
  • 简介:送别在古代,因交通不便,音讯难通,往往一别就是数年,甚至终生不能相见,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的形象写照,因此,有“悲莫悲兮生别离”、“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感叹。但也有以旷达处之的,如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豪情叙别,不作儿女态。

  • 标签: 送别 王勃 别离 唐代 现实 形象
  • 简介: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悼亡和西方挽歌封死亡的态度和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审美取向。本文考察了中国悼亡和西方挽歌各自不同的基本特徵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从内容风格上看,中国悼亡多描写真实的亡妻感受,着力描绘亡人生前的情景与场景,抒发封于生死离别的伤感,忠实地传达出哀悼之情,格调大多悲戚。西方挽歌多回忆往日的欢爱,或歌颂伴随死神时坦然超脱的人生态度;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悼亡多以记梦的形式描写作者与亡妻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西方挽歌也有描写梦中的欢乐与爱恋,但西方人相信亡人会在天堂永生,往日的快乐也就可以凭借相通的心灵得以延续。因此,西方挽歌多沉浸在一种恬静超凡的宗教氛围之中;从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中国诗人通过表现内心思想与客观世界的剧烈冲突来宣泄难以压抑的悲伤情绪,而西方诗人则充分发挥自己的宗教观和自然观,在诗歌中表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标签: 悼亡诗 挽歌诗 差异 文化根源
  • 简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发表在报刊上的新诗数量庞大,但我读后留下良好印象的实在太少.最近读到两位打工女诗人抒写南方合同工生活和遇难矿工家属心境的诗作.……

  • 标签: 打工女诗
  • 简介:<正>郑板桥有一首出名的打油(《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终不见。"一般人不敢入的枯燥无味的数字,一经大师巧妙地嵌入诗行,就产生一种幽默诙谐的奇趣,简直是化平淡为神奇!这种把一至十、至百、至千的自然数机巧地依次嵌入诗句,使读来酣畅淋漓、幽默机趣的修辞方式就是"嵌数";这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嵌数"。再如下面一首童谣,由于十个数词贯通全,念起来象流水行云,顺口好记,很适合儿童咏诵:

  • 标签: 嵌数 数诗 诗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