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正>修辞的"",有"事理"、"情理"和"文理"。鲁迅先生在《漫谈"漫画"》中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为什么可以说"燕山雪花大如席",而不能说"广州雪花大如席",无疑是因为修辞要符合事理的缘故,广州下大雪实属不可能。那么,说燕山的雪花竟有如"席"之大,何以又不成笑话,难道也是客观事实

  • 标签: 修辞理
  • 简介:沙博,原名SidneyShapiro,1915年12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和耶鲁大学,中国籍犹太人,翻译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宋庆龄基金会理事等职务。2010年12月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1年4月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4年10月18日8时30分在北京家中安然辞世,享年99岁。

  • 标签: 沙博理 终身成就奖 回忆 全国政协委员 宋庆龄基金会 圣约翰大学
  • 简介:实际生活中如何就'事'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事实'背后有许多被遮蔽的东西。言说者,如果不讲究学理,会给读者带来怎样的误导呢?行事为文如果只谈立场正确与否,不谈是否合乎学理,'在伦理上情感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感情用事'。就'事'说'',首先要注意的是尽可能在学理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以避免陷入'立场正确'什么都正确的思维框架。要'从一个公正的观察者的视角来分析自己,看看什么情绪会被激起',努力使自己'从一种不会被任性的激情驾驭的视角'来就'事'说''。

  • 标签: 学理 情感 类比
  • 简介:对语言据的研究如果从古希腊的“本质论”和“规定论”的论争算起,到本世纪,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这种据研究基本是从属于哲学和我国传统训诂学的。“据”一词大约在南北朝时出现。南朝齐僧岩《重与刘刺史书》中有“纡辱还诲,优旨仍降,徵庄援释,据皎然”的句子。《南齐书·礼志上》:“天地至尊用其始,故祭以二至。日月礼次天地,故朝以二分,差有理据,则融玄之言得其义矣。”这两个“据”都是“论据”、“道理之所在”的意思。

  • 标签: 理据 语言 本质论 古希腊 训诂学 南北朝
  • 简介:据是语言符号与所表述的事物(或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的自然联系。英语和汉语中都包含有理据性的词汇。本文从语音、词形、语义和文字四个方面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据进行了对比,旨在说明汉语词汇的据性。

  • 标签: 英语 汉语 词汇理据
  • 简介:《汉语据词典》(王艾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以下简称《词典》)是现代国内第一部探求汉语据的工具书,它对5000多条词语的据进行了阐释。由于许多词语产生的年代久远,它初创时的构词据已经湮灭无闻,或者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为记忆的便利而为某些词语附会上人为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流俗词源”的混淆,使据的考察异常复杂,这需要我们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整理。以一人之力,想把这5000个词条考察清楚,一定非常困难,因此该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考求不精之处。本文试就笔者阅读中发现的同题作些考订.

  • 标签: 《汉语理据词典》 汉语理据 词条
  • 简介:品牌命名活动似乎是命名者的一种主观意志行为,换言之,选择什么样的符号命名品牌完全是由命名者的主观意图所决定的。尽管命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活动,但是任何一个命名者都不会随意地去选择一个语言符号去命名品牌,而是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才能选择。

  • 标签: 品牌名称 理据性 语言符号 意志行为 品牌命名 主观意图
  • 简介: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是介绍事物说明事理以事明人的。说明文的语言以准确平实为原则,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与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诗歌和情节离奇曲折的小说相比,说明文确实显得平淡一些,但也决非枯燥乏味。我们只要稍稍留意教材上那些优秀的说明文,就会发现说明文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完全可以生动形象,趣俱佳。

  • 标签: 说明文 生动形象 事物说明 教材 优秀 散文诗
  • 简介:摘要“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分解开就是“人”“工”“石”。“砼”字不仅体现了传统的汉字文化,也体现了国人类比与联想并重的思维方式。

  • 标签:
  • 简介:本文以交通乘用概念的据为例,通过多种语言的泛时对比和汉语历时、共时比较,归纳出该概念各种可能据的集合,比较了它们跟其知识场各常识构件间的匹配关系等.由此进一步证明了马清华(2010,2011)就理据问题提出的场约束原理。但可能的据并不能自然实现为现实的据,本文继而以汉语为单一分析材料,通过对其乘用概念的据运筹活动的详细论证,表明可能的据能否成功实现为现实据(即语言对概念表达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言内外多种因素的运筹结果。表达目的、言外的现实和认知条件、言内的形义基础相互作用,协同规定着概念的据,这就把优先原理进一步发展成为系统运筹原理。本文对场约束原理的进一步证明和所发展出的系统运筹原理丰富、完善了据理论。

  • 标签: 理据 场约束原理 系统运筹原理 交通乘用概念
  • 简介:量词的词源据,是指决定一个词的量词用法在词源上的理由或根据。对汉语量词词源据的阐释,将极大提高量词词典编纂的质量,如增强量词释义的可理解性、可记忆性及系统性、准确性,也能增强量词用法辨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词源理据 量词 汉语量词词典 意义
  • 简介:“撩”《说文》训“也”,清代学者认为此“”为“撩捋整理”之义,但缺少文献用例的证明。导致今天各辞书对“撩”的本义的设立不一致,对“撩”一词的解释也模棱两可。通过梳理“撩”的词义引中系列、系联“撩”的同源词、考察“撩”的佛经文献用例,以及考察“撩”与“料”的字际关系可以明确“撩”的本义和“撩”一词的意义。

  • 标签: 撩理 料理
  • 简介:汉字是有理据的文字,汉字的据指汉字构形、读音、意义的依据。汉字的据因造字法不同而不同。至今大约90%以上的常用汉字仍有理据可讲。利用据推展汉字教学,可以减轻难度,提高效率,是汉字教学的一般规律。汉字据因部件分析法和俗文字学说解,受到严重削弱,亟待维护。

  • 标签: 汉字理据 造字法 部件分析法 俗文字学 偏旁分析法
  • 简介:王仁陶《刊谬补缺切韵))在《切韵》的分韵基础上新增严韵的上去二声,此举并非为填补空缺而无中生有的强行划分,而是对严凡两韵语音分化的重要揭示。中古后期严凡两韵的关系重在分而不在合,二者分化的动因是唇音字的轻唇化,这在中古时期的诗文押韵、官修韵书的同用关系以及现代汉语方言中均有反映。

  • 标签: 《王韵》 严韵上 去声 严凡分化 轻唇化
  • 简介:以往对复合词构词据的研究多为构词法和具体名源的讨论,少见其构词据一般性质的探讨。我们认为,语素组合是否成立,词义如何识解,是具有全民规约性的,即人们遵循一种相同相似的据处理模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据离规/模糊的词欠通行或据被“修正”、可聚合词语的使用与发展遵循理据规约、新造词/生造词的构词遵循理据规约。复合词的构词据之所以具有规约性,主要受到概念逻辑关系、认知规律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复合词 构词理据 规约性
  • 简介:认知语法从生成语法的阵营中脱离出来,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学研究范式。从理论假设看,认知语法比生成语法有更好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灵活性。本文试图在Langacker认知语法识解理论框架下,从详细度、聚焦、突显和视角四个维度来阐释德语语言现象,一方面从认知视角"另眼"观察德语语法结构与语义特征,以探寻德语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据;另一方面通过对识解理论观点的示例阐述,说明认知语法对语言研究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广泛的适用性。

  • 标签: 德语 认知理据 识解
  • 简介:摘要本文以《龙凤髓判》中的词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参考《四库全书》及其他资料,着重在词语书证方面对《汉语大词典》进行补充,以期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及汉语词汇史的建立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