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笔者在《中学语文报》2003年9月8日第6版刊载的《文学作伴好成长》中写道:“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代被扼杀了诗心,他就也许一辈子难以写出一句好诗。”最近从某市一所省重点中学回家度假的侄子跟我反唇相讥:“我们老师说,诗歌课文不重要的,考试也不会考。她要我们别去尝试写诗。第一单元的诗歌课文,她上课时只是稍微提一下。”侄子还说他们的老师怎么怎么了得:刚教过高三文科班。我听了大不以为然。只要不迷信,学生信奉老师无可非议,老师介绍自己的“得意之作”以便树立应有的声望,也无可厚非。但这位老师对诗的蔑视,对学生诗心的扼杀,对上百个(这位老师任教两个班)刚进入高一的十六七岁的如花如诗的少男少女语文学习的负面影响,使我悲哀。
简介:2005年9月28日是孔子2556岁诞辰,世界各地都举行了祭孔仪式,央视首次直播了“2005全球联合祭孔”。台北孔庙也在9月27日、28日分别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的释奠习仪和释奠典礼。我弄不清“释奠”何义,猜测“习仪”大约是“演习”?这祭孔的仪式,连曲阜的主祭人都茫然无所适从,我辈更蒙查查不敢置喙了。据闻,台湾的台南孔庙祭孔很正统,以成书院所依循的“释奠”典礼是清康熙52年所颁制的仪式,一揽子规矩成龙配套。祖国大陆西南边陲小城云南省建水县传承着一套祭孔规则,正所谓“礼失求诸野”;海外则有韩国、日本的儒教组织保存着华夏祭孔旧礼。在我看来,祭孔仪式的细节如何,并不重要。演秦皇汉武到慈禧光绪历代帝王的戏多了,咱也未曾较真秦始皇到底是什么口音、光绪皇帝穿什么质料的衣服,优孟衣冠像那么回事就得了。祭孔规模和声势这么大,一年更比一年强,原在我的意料之中。既有几年来祭孔的
简介:我对汉字缺乏研究,但对这个题目是很有兴趣的。汉字是记录传统文化、记录民族智慧的一个工具、一个载体。如果汉字有变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文化传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只是从这个意义上对这个题目有兴趣。另外,这时期我看到一个杰出的刊物《汉字文化》,上面发表了好多文章,有些是我的老朋友写的,尤其是袁大姐的文章。这些文章有很好的思想,也可以说是杰出的思想。它对于保卫、维系(起码是维系)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会发生很重要的影响。既然看了文章,又有这么个会议,叫我来我就来了。让我先说我不敢,排到我说我也要说几句。对这个问题人人都会有看法,因为这问题太具体了,是个切身的问题。通知上说主要是繁体字,我要把意思稍微扩大一点,就汉字来说一点。如果不符合大会宗旨,请提出来,我随时可以打住。
简介:自现代学术建立以来,泰州学派的研究虽一直受到重视,也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泰州学派究竟应当包括哪些人物,却几乎无不以《明儒学案》所提供的格局为依据。其实《明儒学案》中黄宗羲所列《泰州学案》的成员颇为芜杂,就地域而言,许多人物生长与主要活动都不在泰州;就思想传承而言,一些人物究竟是否属於王心斋一脉也颇成问题。而心斋子孙三代继承和发扬家学的思想和实践,作为最无疑问的泰州学派嫡传和重要组成部分,却一直没有受到海内外学者的注意。本文根据《明儒王东埂东隅东日天真四先生残稿》这部不为以往研究者所注意的文集,并结合其他各种相关的文献材料,对王心斋身後三代包括王东埂、王东隅、王东日、王天真等人的生平与思想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思想史和社会史的角度,对晚明儒学所谓“民间化”、“平民化”问题提出一些进一步的观察,以弥补迄今为止泰州学派以及晚明儒学研究的一项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