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常,我们把象形文字的产生看作是古埃及文明诞生的标志。古埃及属于半沙漠气候,人口聚集在尼罗河两岸、地中海沿岸和数块绿洲附近。历经多场战争,古埃及的版图一直在努比亚与中东地区之间演变着。从公元前667年开始,埃及先后被波斯人、马其顿人、希腊人和罗马人占领和统治过。公元前30年,古埃及被并入古罗马帝国,标志着古埃及时代的终结。
简介:欧亚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于俄侨知识分子阶层的一种思想潮流,它从自然-地理前提出发,广延至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文学及宗教等诸多领域。欧亚主义者根植于本国土壤,强调俄罗斯的独特性,先后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思想和主张,积极为转型中的俄罗斯发展探求道路。在同期文学创作中,欧亚主义思想亦有萌生和书写。我们在梳理该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及核心内容基础上,着重分析维·伊万诺夫、勃洛克、别雷以及阿·托尔斯泰、皮里尼亚克、普拉东诺夫等作家创作中的欧亚主义观念。借助“东方与西方”、“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等主题,诠释欧亚主义思想与文学创作的相互丰富作用。欧亚主义是俄罗斯民族意识增强的一种彰显,亦是俄罗斯思想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简介:本文对莎士比亚的第五大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异域想象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剧作展示了当时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简单化想象,在此过程中。安东尼恰恰是最为鄙夷“埃及性”的罗马人;莎士比亚虽受时代影响。对罗马/埃及这种二元两分思维模式有所陷入.但又对固化的异域想象进行了调侃与讽刺:剧作最终呈现了罗马人对他者文化有限的认可与接受,但这种认可与接受仍然是在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模式下展开的。莎士比亚在剧中就异域想象这个议题的三重描写,充分显示了他在英国海外扩张开端年代所受到的时代影响,及其自身敏锐的文化洞察力。
简介:触觉器官是我们最大的感觉器官,但人类对触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医学、生物学、哲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层面,在文学研究领域鲜有专门系统的研究。加令顿的《触觉现代主义》可谓这方面富有创新价值的成果。在这部专著中,加令顿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触觉,特别是人手与阶级、地位、大众消费、心理欲望、性别关系、自我认知、认知能力拓展、人际交流、时间与空间定位等的关系,探讨了文学中的触觉与视觉、嗅觉、味觉、听觉之间的美学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察了现代主义文学触觉转向背后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动因。同时,她还探讨了人手与身体分离后的种种可怕后果。
简介:摘要在隋唐以后迄至近代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宗派佛教被宗派圆融和三教会通的浪潮所淹没,儒释道三教并轨道发展,各宗也开始逐渐偏向禅宗和净土宗。“八宗并弘,三教圆融”成为主流,而各个宗派的特色和不同阐释则逐渐消失。直到近代的变局又使宗派佛教重新发展,许多高僧大德依据自己的特殊因缘纷纷出来复兴和弘扬“宗派佛教”,如弘一大师弘律宗;月霞法师创办华严大学以弘华严宗;虚云弘扬禅宗;印光弘扬净土宗;欧阳竟无等居士弘扬唯识宗;印顺法师弘扬三论宗等,本文希望以天台宗为视角,探究近代佛教复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