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王强高中一毕业,父母也"毕业"了.王强的毕业后是继续上大学,父母的毕业却是散伙.王强发现母亲拿着那张离婚协议书时,呆了好久,但没有哭.母亲却一抽一抽地哭了.王强说:妈妈,你们离婚了,我是高兴呢还是不高兴?母亲泪眼婆娑,说了一声"对不起"!王强笑了:应该是我说"对不起",我让你们辛苦了.
简介:本文的基本假设是叙事本身并非线性的或者碎裂的,线性与碎片性都是阐释的结果。读者若对一致性感兴趣,便倾向于在每一种叙述中找到线性,若是乐见对于碎裂的人类境况的表征,则几乎无法看到线性。这一假设可由四个例证论述。第一个例证是明显属于线性叙事的小说《三个火枪手》。细读其《序言》可知,该文本目的在于突显其虚构性,一直调用叙事聚焦,颠覆角色的身份,动摇年代顺序,对线性提出挑战。第二个例证则是匈牙利1930年代的冒险小说,从叙述时间处理的角度看,这种文类中通常会很简单,但该小说则不然。突兀的叙述只在读者的回想中才才变成线性的,与主角那侦探似的故事创造者一样。因此,传统认为的线性叙述文类在后现代文学熏陶下的读者看来,有可能是碎裂的;这一点与此文例举的另外两部非常复杂老道的叙事恰成对照。这两部碎片化的后殖民叙事作品是拉什迪的《小丑沙利马》(2005年)以及俄罗斯女作家乌利茨卡娅的《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2005年)。尽管这两部小说的碎片化和多视角叙事技巧令人惊叹,其基于时间发展而成的家族故事主线仍然显而易见。真正的线性叙事也许从未存在过,而甚至是极具艺术技巧的碎片化叙述依然可以读成线性的。
简介:偶然地,被一张照片震撼.拍片现场,红墙青瓦,演员在拍片之余执一支毛笔,捧一瓶水,就这样,在墙上笔走龙蛇,行云流水.是什么让人感动,在这短暂的瞬间?想起两个字:素心.“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15年前,年少的我读到这样的句子,只觉得漂亮,却未必懂得,但是现在突然觉得有一点懂了.
简介:比我高,比我壮,比我胡须密,比我喉结显,他说他也十四岁半,我吃惊地睁大了眼睛.他的妈妈带着他来我们青藏高原旅游,因为没有身份证,又没带户口本,前台的米兰姐姐不给他登记,说怎么看他都像二十岁的人了,怎么能没有身份证?还跟妈妈一起住?可他的妈妈坚持说他的确才十四岁半,所以才没有办身份证,这次出来又急了些,就把户口本也忘带了.我知道前台的姐姐是在刁难他们,按常规只要一起住宿的一个人中有身份证就能登记住宿,凭什么人家的妈妈有身份证她还非要人家出示身份证?当然,刁难的原因是这位兄弟太不像十四岁多的少年了,真有点像二十岁的人.
简介:读过很多书之后,我才知道我祖父被处以死刑的年代原来已经废除了砍头这种刑罚.而之前的若干年中间,由于直接感受着周围人群对我祖父形象的评价,加上"挨刀砍的"又是我最早接受的一个似乎最痛快最解恨的骂人词汇,因此,我就一直以为我祖父一定是被砍头的——幸好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剥皮、腰斩、车裂、凌迟、缢首、烹煮等等这些我们祖先发明的更痛快更解恨的刑罚.许多年以来,我祖父就在我的想像中一次又一次以至无数次地被砍掉脑袋,鲜血飞洒如霓虹叠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