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在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日本则在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间相差42年。有意思的是,中国和日本在很多领域的差距也是四十年左右。
简介:引子1934年4月11日,日本东京的樱花已进入盛花期,一簇簇粉白色的樱花犹如漫天的云影,笼罩着秀丽多姿的东京。此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樱花盛开的校园中举行隆重的结业典礼。
简介:俳句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有中国文学影响的痕迹又能自成气象。篇幅短小,却短而精、小而悍,能在出入有无之间创造出某种特殊的境界,“表现日本人民在其美丽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所产生的心灵感受,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精华”。本文试图从“小”字入手,来论述俳句这种艺术形式是如何在短短数语之中见出高妙境界的。
简介:摄影术传到日本的时间晚于中国,但日本人对于摄影功能的开发与利用,远甚于中国。尤其是在甲午中日之战到1945年日本战败期间,日本成了拍摄中国最为全面、系统的国家——其拍摄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远远超过中国人对于自己国家的拍摄。然而,日本人拍摄的中国,并不仅仅止于记录。
简介:长海县海洋岛位于长山群岛的东南边陲,是军事重地(至今未对外开放),是历代兵家所必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清"定远""致远"等舰曾以此为基地。清海军战败后,海洋岛曾被日本占领并设为海军基地。1913年,日本东洋捕鲸株式会社派出捕鲸队员200余人来海洋岛红石屯海边修建码头和鲸鱼加工厂。来海岛的日本人十分狂妄,他们把海洋岛人污蔑为"猪""东亚病夫"。为了显示大日本帝国的武士道功夫,以便使岛里人服服帖帖地听从
简介:山口四十一是我今年暑假前才在学校游泳馆认识的。他告诉我,不少日本人的名字喜欢用数字,他母亲四十一岁那年分娩了他,所以给他取名四十一。他的汉语颇地道,一吐舌头道,乖乖,搁现在也是一高龄产妇!
简介:电影文学语篇是叙事语篇的一个特殊形式。本文通过对日本电影文学语篇的叙事分析,从叙事学角度阐释了日本电影文学脚本的叙事者、叙事意图、互文性等的概念和应用,提出了"客事"和"本事"、"故事"、"叙事"叙事学四分法,进一步分析了电影文学语篇的叙事者和叙事意图。
简介:今天的日本社会仍旧是日—美冷战关系结构的延续,发生变化的,是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亚洲国家力量关系的对比,以及由此引起的美国"重返亚太地区"的政策。在这一过程中,日—美冷战关系结构不是被改变了,而是被加固了。日本社会自1990年代以来的新国家主义、新民族主义,实际上都与此密切相关。
简介:中日两国语言中的量词由于文化和历史的渊源关系,在使用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量词的普遍使用是汉日语言的共同特点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学习汉语,而量词教学成为对日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日本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量词过程中,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因此,对日本留学生汉语量词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类型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两国语言中量词的用法差异,找到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简介:1920年代创刊于中国大连的《亚》被公认是体现了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特点的重要杂志,而同期创刊于广州的《铜锣》则被视为具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重要杂志,代表了日本1920年代广义上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另一个谱系。本文以《亚》和《铜锣》为中心,从两者创刊时的历史语境、不同的都市背景,以及杂志中心人物安西冬卫与草野心平各自不同的越境体验等方面,论述日本现代主义诗歌与中国的至深关联。
简介: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流。而日本文化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日本化"改造,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大和文化。本文通过研究日本的"武士道"文化,追溯武士道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分析武士道的精神实质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从而为人们深入了解日本、学习日本、建立和平友好的中日关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简介:平安时期的日记文学,是日本古代文学的一个高峰,它是除了物语以外的平安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而日记文学中使用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对日本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甚至在当代日本文学中大量出现的“私小说”中也不乏对日记文学叙事方式的学习和模仿。本文主要就日记文学中所使用的第一人称叙述的类型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来加深对日记文学的认识。
简介:摘要本文试图借用研究日本国民性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菊与刀》的研究观点来解读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蕴含的日本传统文化。同时,尝试提出自己关于反思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一些观点。
中国VS日本
刺杀日本皇亲
日本俳句初鉴
日本侵华影像舆论战
与日本人摔跤
我的一个日本徒儿
日本电影文学语篇的叙事
日本海战电影与“治愈式民族主义”
日本留学生汉语量词习得偏误分析
日本现代主义诗歌与中国——以诗歌杂志《亚》和《铜锣》为中心
武士道的精神实质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日本平安时期日记文学中第一人称叙述类型探讨
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蕴含的日本传统文化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