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云南滇池之滨的晋宁石寨山发现和认识滇青铜文化以来,遗址中出土的海贝及贮贝器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与中原文化的墓葬随葬品系统迥然不同。贮贝器,出现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中期至西汉中期,消失于西汉晚期。出土贮贝器较多的墓葬其年代均为西汉早、中期,而且皆为大、中型墓。滇文化海贝在战国早期中型墓中开始出现,此后战国中、晚期在大、中型墓中较为稳定出现,西汉早期一度减少,至西汉中期突然大量涌现,并迅速达到顶峰,随葬海贝的数量和墓葬数量也大大增多。此后快速回落,西汉晚期后段随着滇文化的逐渐衰落随葬海贝的墓葬数量大减,只有少数大型墓中有海贝随葬,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以后在滇文化走向衰落时也很快消失。
简介:清代滇桂诗坛在“学杜诗”方面,有三个特点,比较显著:题材上多写时事;文体上多用歌行体;诗论上坚持雅正、质实,普遍推崇杜甫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批判精神与“会通”“求新”“杜诗有法”“转益多师”的诗学观。时事诗、歌行体、唐宋互参、诗史意识与批判精神以及推崇但不盲从的学杜观念反映了滇桂诗坛在接受杜诗时的深度与高度,其背后所彰显出来的“师古”与“自立”结合的理路以及致力于传统诗文创作的追求和实践,既是清代滇桂文学创作与诗论趋于自觉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其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表现。在清代滇桂诗坛杜诗接受研究比较薄弱,以及滇桂地区位居中华文化与越南等东南亚文化圈交汇处的背景下,上述探析具有比较重要的诗学意义和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