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翻译家孙法理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他写道:"邹是我的老学长,一起工作的时间很多,却从没有听见他发过一句牢骚。我曾经对学生说他是个圣人,学生也有同感。"邹去世后,我在灵堂他的遗像两边挂上对联:"毕生奉献,蚕至丝尽方作罢;一世淡泊,人到无求品自高。"今年3月20日是邹90诞辰,重庆诗歌界在西南大学举行座谈会,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发来信件,西南大学张卫国校长到会致辞,几乎所有知名诗人全部到齐,表达对他的深深怀念。邹声名远播。许多中国读者都是通过

  • 标签: 中国新诗 新诗研究 研究所 武汉大学 重庆市 西南
  • 简介:一种凝眸,时空流转难相阻。柳丝垂处,人隔飞花雨。小燕孤旋,亦为相思苦?休回首,更谁知汝,有梦无心搂。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正>昨夜我临睡要服睡药,但失手把药瓶掉了,只听得"咯噔"一声,药瓶不见了。我想瓶子是圆形,会滚,忙下床遍寻,还用手电筒照着找,但不见踪迹,只好闹醒阿姨,问她要了一板睡药。她已经灭灯睡了,特为我开了灯,找出我要的药,然后又灭了灯再睡。我卧房门原是虚掩着的,这时却开了一大角,我把门拉上,忽见门后站着个狰狞的鬼,吓了一大跳,但是我认识那是魔鬼,立即镇静了。

  • 标签: 杨绛 要服 下地狱 老来 九十九 道高一尺
  • 简介: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今年已经103岁了。现如今人们提起杨,总要提起她是钱钟书夫人。很少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人们是以“杨的丈夫”来称呼钱钟书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杨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 标签: 杨绛 读书观 《称心如意》 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 著名作家
  • 简介:(1922-1996),原名邹德鸿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歌翻译家、诗人和学者。邹的文学翻译活动主要体现在诗歌领域,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翻译历程中共计翻译出版了9部文学作品(其中有3部与他人合译)。邹先生认为翻译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构成部分,"从‘五四’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外国著名诗人的优秀作品介绍到中国来的,从数量上说,越来越多,外国诗歌已经成了我国人民精神粮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从

  • 标签: 翻译史 黑人诗歌 翻译活动 文学翻译 翻译出版 文学作品
  • 简介:1999年12月下旬,在直辖后的重庆市作协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翻译家、西师外语学院孙法理教授与我聊到已故的邹先生时,不无感概地说道:“邹就是一个圣人。”而今邹先生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他在文学和文学翻译上对我的帮助和指导,我至今铭记在心;他亲切而温文尔雅的音容笑貌至今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1979年暑假结束时,我揣着我的译稿《屠格涅夫的青年时代》,到四川外语学院拜访曾留学法国的萧子风教授(萧三胞弟)和曾留学德国的黄贤俊教授,请教译稿中屠格涅夫旅法和旅德期间所涉及的一些人和事。请教结束时,黄老师为我给邹先生写了一封信,请他继续帮助我解决译稿中剩下的少数问题特别是注释问题。

  • 标签: 四川外语学院 第一次代表大会 文学翻译 屠格涅夫 留学法国 青年时代
  • 简介:几乎每次重读其诗,想见先生为人,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聂绀弩脱口而出的伍禾论:"伍禾是个诗人。不,伍禾是首人诗。"在我看来,再没有更恰当、更准确的表达了:邹是个诗人。不,邹是首人诗。是的,邹是首人诗。我们既不是要谈论一个叫邹的人所写的诗,也不是要谈论一个叫邹的写诗的人。我们要思考的,是一种叫做"人诗"的特殊存在。只有这个词语,才能让我们思考:邹,以及像邹这样

  • 标签: 现代格律诗 现实生活 诗歌 音乐性 注意力 生活世界
  • 简介:先生的生活完全是围绕诗歌展开的。他读诗、写诗、译诗、选诗、编诗、评诗、教诗,七个方面相互关联,彼此辉映。他的一生,堪称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的安居"!虽然,相对翻译和创作,邹先生的诗评文章不算多,而且主要论及"现代格律诗",但他的诗学视野却绝非仅此一隅,而是十分宽广的。有关他在格律诗研究方面的建树,已经获得几乎一致的肯定性评价,我们就不

  • 标签: 中国现代格律诗 诗歌比较 诗学 译诗 中国新诗 翻译
  • 简介:现在,我们要去拜访杨。杨是苏州振华女中1928年的毕业生。带我们前往的北京振华校友会的四位校友,自身也都是很有建树的名人,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但她们对杨的尊敬首先令我们感动。杨住在三楼公寓,同行的这几位老校友,登上三楼也已经气喘吁吁,到了门前,她们一个个站定脚步不敢贸然进入,说,要定定心,定定神,然后稚拙地敲门。当时的一刹那,我突然就从她们的神情中掂到了杨在我们每一代校友中的分量。刚坐下,杨就向我们回忆起当年她唱的“振华校歌”。她对我们用吴语普通话轻轻吟唱道:

  • 标签: 杨绛 钱钟书 校友会 母校 大学校长 老人
  • 简介:一今年的春天来得似乎特别晚。薄暮中,那些早生的玉兰花都冻僵了。这一天傍晚,李茉接到杜文的电话。她挂断电话,抓起一件深蓝色男式夹克衫,拎着黑色挎包,赶往杜文家中。杜文的住处离她并不远,在一个老小区,打个的士没两分钟就到了。

  • 标签: 点绛唇 小说 洛水 玉兰花 电话
  • 简介:属性宅基腐,标签懒贱穷,热爱与吃有关的一切。在大虐与欢脱中挣扎不定,但始终希望无论是故事中的角色,还是看故事的读者,在未来的岁月里都能有数不尽的温暖美好。

  • 标签: 欢乐 患者 故事
  • 简介:的散文创作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杨擅长运用白描手法,使自己的散文蕴藉耐读、意味深长、独具魅力。

  • 标签: 杨绛散文 独特风格 白描手法
  • 简介:有人说,他们在赎罪十万次全身贴地立定。双手触地。全身渐次贴地再立定。再双手触地。全身贴地这样,要做十万次年长的;年少的。男的;女的身后,有皮鞋和靴子塔尔寺大金瓦殿外面整天有磕长头的人“赎罪,以十万次五体投地。”“我可以低到尘埃里,我真的可以。”

  • 标签: 诗人 实力 塔尔寺 赎罪
  • 简介:的翻译观或许跟钱钟书的观点截然相反。钱颂扬语言“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讹误,杨却为翻译过程中原文“光彩”不可避免的损耗感到些许遗憾。表面上看,杨提及中国印刷业,是在回应“堂吉诃德”关于翻译仅仅类似于“誊录或抄写”的主张,意思是:如果抄写或印刷外文作品已然错误百出,那么翻译,尽管有其各式各样的局限,却不能不说是一种提升。然而,品味一下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杨提及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民族印刷业造成的破坏,而她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完成所有翻译工作的。

  • 标签: 杨绛 翻译观 以言行事
  • 简介:上世纪40年代上海滩华洋并存、新旧冲突的物质生活,造就了上海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杨站在更高处对其进行的理性审视,透露的是更高意义上的清新与清醒,她的喜剧在鞭挞世态的同时,实现了中国喜剧的新突破。

  • 标签: 杨绛喜剧 普适性 《称心如意》 《弄真成假》
  • 简介:1922年出生于乐山的邹,和1923年出生于武胜的我,都是四川人,相差只一岁;由于诗歌的爱好与进步的追求,我和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离开家乡来到重庆,一住半个多世纪,共同经历了二三十年相似的时代坎坷风雨,老年又幸逢改革开放,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重庆的诗歌繁荣同心协力。转眼之间八九十年过去,回眸不乏辛苦,也有喜悦甜蜜。我投奔重庆更早,抗战开始的1937年我转入北碚兼善中学时才14岁。艾芜的《漂

  • 标签: 重庆市 改革开放 诗歌翻译 出版社 译诗 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