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子工业和数字技术为标志和主导的高科技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到新的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因特网已经联结了世界上的18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万台计算机主机和1亿多个因特网用户,并继续以每年15%的速度不断递增。于是,有人已经开始欢呼"e"时代的到来。网络和网络化的趋势以及其惊人的发展速度,也的确已经和正在给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空前未有的巨大变化。然而,如何从未来学的角度,以人类长远生存的眼光来认识和看待这种高科技或者"e"时代,这种高科技以及人的"e"化,给人类带来的是否全都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未来的幸福时光?文化界和思想者都在关注和思考着这样的重大问题。
简介:长期以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谋生处所是大学、研究所与各事业单位.数十年来,他们领取的是政府给予的工资与各种津贴与研究费用,并通过体制内的学术评估体系获得相应的职称、学术地位与荣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所有从事学术研究的知识分子都可以说是体制内知识分子.这种情况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发生变化.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分工以及在社会上的自我定位都出现了新的分化,相当一部分学者在体制外、在民间社会从事着自己选定的课题研究.他们从社会上取得研究所需要的研究经费,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自主出版与在刊物上自由发表,同样取得社会上的学术评价,从而获得自主的社会生活空间.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学者从事研究的课题是否被体制内的评估体系所包容这一标准,把学者的研究分为体制内研究与体制外研究两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