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古典文学作品英译数修辞及文化信息传达最难,但译者仍可以通过补偿达到异曲同工之妙。本文选取《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以实例分析补偿法在翻译中的妙用。
简介:《西风颂》系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作,写于1819年。当时诗人正浪迹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附近的亚诺河畔,忽见西风乍起,有感而发,遂成千古绝唱。该诗由五章构成,每章是一首十四行诗,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十四行诗,叫三韵体(tersarima),由四组三行诗(tersets)和结尾一组两行诗构成,韵式是ababcbcdcdedee,此种韵式的特点是环环相扣,藕断丝连,回响不绝。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特别擅长这种诗体。雪莱在意大利用这种体写诗,也有对但丁表示敬意的意思。
简介:寒山,唐代隐逸诗人,中国主流文学史中诗名不显,但二十世纪以来,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西方传播中却成为一个热点。迄今为止,寒山诗的各类英译作品已有三十余种之多,其中在美国最为流行、影响最大的版本当属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的24首寒山译诗,斯奈德因此成为寒山在美国走红的重要“推手”之一。
简介:关于翻译,本雅明在《译者的使命》(DieAufgabedesübersetzers)中曾经有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在原作中,内容与形式就像果肉与果皮一样紧密贴合、浑然天成,而在译作中,包裹着内容的形式就像一件遍布褶皱的黄袍,拥有独一无二的纹理。这衣服上的褶皱正是译者在劳作过程中所留下的心血。本雅明使用这个比喻并非为了贬低译文,恰恰是为了颠覆我们对于翻译的传统观念。
从难译、不可译走向可译、妙译——论补偿法在《红楼梦》英译中的妙用
《西风颂》译后记
斯奈德译诗中的寒山意象
母语分娩时的阵痛——读王家新译诗集《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