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朝向发光的羚羊”——杰曼·卓根布鲁特诗歌朗诵酒会,9月17日下午约6时许,于比利时驻上海总领事馆草坪举行。与会者上海诗人陈东东、刘漫流、古冈、肖水、王晟、郭雯琼、李天靖,台湾诗人罗青,浙江诗人潘维,以及女诗人、评论家张瑞箫,翻译家黄福海,学者顾瑞荣,音乐人徐一叶等三十余人。
简介:牧场从未消失,只要你对那片水草,仍保留丰美的咀嚼记忆。——题记一久子终于决定:要把鲁鲁抛弃了。
简介:本书是一系列关乎麦金太尔哲学的论文专集,在导言之后,以七章的篇幅分别介绍和阐释麦金太尔哲学的诸多方面。戈登·格雷厄姆(《麦金太尔论历史与哲学》)考察了麦金太尔论述历史与哲学之间关系的诸种见解;让·波特(《阿拉斯戴尔·麦金太
简介: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瑞士诗人、小说家,HI生于瑞士的里斯塔尔一高级政府官吏家庭,在伯尔尼度过童年。先后任牧师、教师、记者、编辑、专业写作。1879年完成神话史诗《普罗米修斯和埃庇米修斯》。1905年完成史诗式作品《奥林匹亚的春天》,他采用仿古语言、象征性寓意手法和辛辣的讽刺表达自己的思想.
简介:约翰·厄普代克创作于世纪之交的短篇小说集《爱的插曲》通过记忆重构了20世纪60年代的婚外恋叙事,重新定义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依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三境界"理论,60年代的美国信仰传统式微,人们远离了宗教境界,陷入暧昧性之中,并且面临道德真空,伦理境界亦不复存在;此时主人公们沉浸在审美境界中,追求审美主义的生活方式,追逐欲望的最大化,最终难免陷入幻灭与绝望。厄普代克重写了那段历史,展现了被忽视的60年代之私人领域,揭示了"欲望乌托邦"的脆弱无力。
简介:约翰·厄普代克因擅长描写白人中产阶级生活而被称为社会历史变迁的准确记录者。然而,他的后"9·11"小说《恐怖分子》却一改其一贯的创作内容、主题和风格,通过描写18岁中学生艾哈迈德由一名单纯美国青年转变成狂热恐怖分子的过程,揭示恐怖主义源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及人性善恶的冲突。所有这些冲突皆可归结为后"9·11"时代的文明冲突。
简介:生态批评是当代文学批评中的新视角。生态自我观具有勇于承担的人格魅力,自我和谐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从更高层次看是一种生存和道德智慧。《红字》中的海丝特是一位在父权主义、清教教规以及道德谴责的夹缝中生存的女性,她没有屈从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一种优雅生存的生活方式,走出了生存的困顿,最终形成了其"自我"人格的重构。
简介:2012年10月16日,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凭借历史小说《提堂》再次获得英国布克文学奖,成为英国历史上两获此项殊荣的第一位本土作家。《提堂》依然以英国都铎王朝为题材,从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视角出发,围绕国王亨利八世的婚姻危机,讲述王后安妮·博林失宠陨落的过程。
简介:2012年11月15日,第63届美国全国图书奖公布,路易丝·厄德里克以《圆屋》获得该年度的小说奖。
简介:法耶特·W·凯勒(FayetteW.Keele)r,1879年7月26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那时的世界地图上大概还看不到"哈尔滨"这个在未来的日子里闪耀远东的城市的名字,襁褓中的法耶特应该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1918年踏上这片遥远的东方沃土。不过,若干的巧合仿佛命运一般,个人的走向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大事浪潮中大抵就如同一朵浪花,只能被裹挟着。
简介:因为爱这个世界,而痛绝其恶;因为憎恶恶的私人幽闭,而深情地探寻人的公共条件。行动者超出“制作”之上的德艺绽现,是阿伦特对现代性政治处境的药方。超出物质“制作”的命意在于使臻于美的政治交往具备生产力一生产关系的本体意义;“绽现”即颠覆善良意志、排除物质私欲的现代性(即审美)体认。判断力的生发,即反思的判断力、想象、审美共通感等等的生成,是我们交往共聚的生成,也是私我开放向整体的自由安顿。‘行动和判断始终一贯,投身者和旁观者不应分判,这是阿伦特的交往政治美学对现代孤立世界的意义。
简介:2009年10月,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HilaryMantel)凭借历史小说《狼厅》(WolfHall)荣获布克奖(ManBookerPrize),此后又接连收获四项文学大奖。时隔三年后的2012年10月,曼特尔携新作《提堂》(BringuptheBodies)再次摘得布克奖,成为该奖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获奖的英国作家,而且再现夺奖狂潮:2012年英国国家图书奖之英国年度作家、2012年科斯塔长篇小说奖、2012年科斯塔年度图书奖和2013年大卫科恩奖。
简介:<正>一、引言古希腊吟游诗人荷马创作的《伊利亚特》里塑造了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它同时也是一首雄壮的英雄悲歌。在赫克托耳死亡之前,悲剧的气氛就一直集聚着,萨耳裴冬之死、帕特罗克洛斯之死,最后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之死把全书的悲剧气氛推向了高潮。在过去的国内对荷马史诗中的英雄研究中,赫克托耳一直作为一个性格完美的英雄
简介: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其诗歌的成就在美国诗坛,乃至世界诗坛都影响不凡,声誉卓著。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就意味着对其思想、观点和人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与研究。从弗罗斯特的朋友友情与其诗歌创作的尊严去探讨其人性中更为坦率的一面,将有利于启发弗罗斯领域一定范畴的研究。
简介:<正>伟大的智利诗人聂鲁达与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联系,他不仅用诗歌来表达他对中国炽烈的情感,还在回忆录中记述了他三次亲历中国的印象。通过诗写与回忆,聂鲁达的笔下出现了两个不同的中国形象:政治想象中的理想中国与个人印象中的现实中国。我们过去对聂鲁达的研究,很多都着眼于中国社会对聂鲁达诗歌的接受,由此还
杰曼·卓根布鲁特诗歌朗诵酒会在沪举行
会飞的鲁鲁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
卡尔·施皮特勒
论厄普代克欲望记忆书写的审美情趣
后“9·11”时代的文明冲突——评约翰·厄普代克小说《恐怖分子》
生态批评视阈的海丝特生态自我观
希拉里·曼特尔《提堂》获2012年布克奖
路易丝·厄德里克《圆屋》获2012年美国全国图书奖小说奖
美国人法耶特·W·凯勒1918年在哈尔滨
绽现“德艺”,与人沟通——阿伦特“政治审美论”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
重塑历史人物,演绎新的篇章——希拉里·曼特尔新作《提堂》解读
英雄的悲歌——谈《伊利亚特》中的赫克托耳
罗伯特·弗罗斯特:友情情感下的挽歌与其诗歌创作的尊严
“两个中国”的想象与印象——巴勃罗·聂鲁达的中国抒情